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模式基本稳定 ,学制三年制,高二文理分科,理科总分690分、文科640分 。参加全国 、省、地(地级市)的体育、数理、作文大赛获奖者(包括集体奖)均奖励相应分值。体育特长生录取分值较低。
1983年中考,吕梁山区乡镇中学应届生李莳梅 ,虽然偏科(文科较弱)依然成为全县近万名考生中的第九名,地区师范的通知书寄回家中,大家十分自豪。要知道 ,许多同学复习几年也盼望不到这种福祉 。但是李莳梅一句话“我不想也当不了老师 ”,就轻飘飘否决了地区师范的邀请 ,父母只好把通知书藏在相册里。
1985年高考 ,李莳梅跳级参加高考,644.6分的文化成绩(理科总分690分)+50分的体育成绩(省篮球赛团体第二名,个人优秀选手) ,一举突破高考设定总分5.6分,成为建国以来高考第一个破总分的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级班录取。
从县域中考第九到全国高考(理科)第一 ,李莳梅在两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传奇 。据有关老师 、好友回忆,其主要因素在于:
一是家境优渥而极度理解和支持。李莳梅出生在一个乡镇上,其父很早带领亲友搞建筑,是全地区第一批万元户 ,其三个兄长都很霸气,附近数十里有名。父母在四十多岁时才生育李莳梅,对她极为宠爱 。但是 ,从小母亲就教她做饭、洗衣,父亲也有意让她帮忙打算盘结账,因此 ,李莳梅很有自信心,成长很快。在她拒绝上师范后,先是走后门让她去省城实验中学试读 ,一个多月因她看不惯城市女生的做派有了情绪后,又支持她返回镇中学。在她与同窗张谋元暗生情愫后,又不顾世俗的压力 ,再次支持她去地区中学求学,她母亲在学校附近专门租房给她做饭 。
二是个人天赋过人且学习得法。李莳梅在镇里一直是好学生,但是初二期间,因为史地老师照本宣科和硬性要求全背 ,几次带头发难。此后又因数理老师讲解不得法而闹事 。在高中期间,几次指出老师们(包括省城名师)讲课的“弯弯绕”或“生拉硬扯”的问题,自己大胆上台 ,写出“真知灼见”。为了“学以致考 ”,很早就开始借老师的教学参考书自学,对着考题倒着寻方法 ,锻炼了极强的自学能力,也算因祸得福。
三是大胆泼辣敢于为学习而追求。像大部分山区的孩子一样,李莳梅在数理化学习方面 ,一直“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 。但是在相关实验方面的感性知识就比较欠缺。特别是在阅读写作方面更是软肋,为此,在省实验中学遭到城市女生的嘲讽后 ,居然铩羽而归。但是在镇中学遇到特长文科并乐意与她互助的张谋元后,她就敢于主动追求,不惧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巨大压力,从而使得自己在文科和整个情商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 。
四是注重团队建设乐于互助共赢。李莳梅是区中学的数理化小组组长 ,在她的经营下,改组五名女生齐心协力、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学习规律 ,持续领先年级成绩。在高二后学期,李莳梅又与高三数学组组长梁永生心有灵犀,积极按照1984年的高考数学题 ,定向探索,并在他的鼓励下,毅然跳级赴考 。在临近高二寒假和临近高考的日子 ,她有好几个夜晚 独自学习到通宵而不知觉。
五是个性活泼素质相当全面。“皮肤不白 、嗓子不甜、脾气不好 ”是一些调皮男生对李莳梅的鉴定,对此,她生过气但很快释然 。“爱逗、爱吃 、爱玩、爱逛”是李莳梅的个性 ,不论家里正月的“三打一”比赛,学校的篮球、乒浜球 、羽毛球活动,她都是高手,而且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尽管跳级参考 ,时间很紧,她还是合理安排,尽量坚持校女篮的高强度训练 。为了满足共同的好奇心 ,她和张谋元在正月,不畏惧“回娘家 ”的闲话,骑摩托到数十里的山村专程拜访北大新生曹继生 ,并写出通讯发表在(语文报) 。为了班级搞好卫生比赛,她动员母亲到宿舍缝被单。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男生,她帮助数名同学到父亲工地勤工俭学。
美谈五十年 吕梁出凤鸾。恰逢2025高考落幕 ,特地整理故事 与家长、师生共享 。






本文来自作者[竹紫晨]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zsfx/202506-1048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竹紫晨”!
希望本篇文章《李莳梅:首位打破总分的高考女状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模式基本稳定,学制三年制,高二文理分科,理科总分690分、文科640分。参加全国、省、地(地级市)的体育、数理、作文大赛获奖者(包括集体奖)均奖励相应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