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一、中国跟美国的较量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跟美国的博弈,近些年那是越来越热闹。从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到科技领域你来我往,再到国际舞台上针锋相对,这俩大国之间的较量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一、中国跟美国的较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中国跟美国的博弈 ,近些年那是越来越热闹。从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到科技领域你来我往,再到国际舞台上针锋相对 ,这俩大国之间的较量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

BBC的报道里经常提到,自打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对中国加关税 、制裁企业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反制措施一波接一波。

到2020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已经覆盖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商品 ,中国这边也对美国商品下了1100多亿美元的关税。这不是小打小闹 ,是实打实的硬碰硬 。

BBC在2021年的一篇报道里就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想通过经济压力让中国屈服,但结果呢?中国没退 ,反而更硬气了。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二、经济底气:中国有钱有市场,腰杆子硬

BBC常跟美国观众强调一点:中国不是小国寡民 ,经济体量摆在那儿,不是随便按几下就能瘪下去的。2023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 ,虽然跟美国的25万亿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 。

更别提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生产了全世界30%的工业品。从手机到电动车 ,从衣服到家电,全球供应链里“中国制造 ”这四个字可不是白叫的。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BBC在2022年的一篇分析里提到 ,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 ,这是个谁都眼红的蛋糕 。美国想用关税逼中国就范,但中国反过来靠内需顶住了压力 。

比如,美国对中国的电子产品加税 ,中国就加大国内消费刺激政策,2020年“双十一”电商销售额就破了5800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还猛。这说明啥?中国有能力自己消化一部分冲击 ,不完全靠出口也能活得好好的。

再说出口,中国不光卖给美国,欧洲、东南亚 、非洲这些地方的市场也越铺越大 。BBC报道过 ,2021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成了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美国想掐中国外贸的脖子,但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能靠单一市场吃饭的国家了。经济底气在这儿 ,BBC直言,中国不低头是因为它有本钱 。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三、体制特点:集中力量干大事 ,美国学不来

BBC还经常跟美国人讲 ,中国这套体制跟你们不一样,人家能集中力量干大事。美国是分散的联邦制,决策慢吞吞 ,中国这边一旦定了调子,执行力那是杠杠的。

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BBC在2019年的一篇报道里就拿高铁举例子:中国的高铁里程到2023年已经超过4.5万公里 ,占全球的70%以上 。美国呢?高铁计划喊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是纸上谈兵。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再比如抗疫 ,2020年新冠疫情那会儿,中国全国一盘棋,武汉封城、全国支援 ,硬是把病毒摁住了。BBC当时报道说,中国这种“举国体制”让它在危机面前韧性十足 。

美国呢?各州政策五花八门,最后疫情拖了两年多还没消停。这种体制上的差别 ,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应对能力比美国强硬得多。

还有芯片这事儿 ,美国制裁华为,BBC在2021年分析过,中国没坐以待毙 ,而是砸钱搞自主研发 。2022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国家队带头干 ,地方和企业跟上 。

反观美国,虽然也想搞“美国制造 ”,但企业各自为战 ,政府补贴落地还得看国会脸色。BBC总结得很到位:中国这套集中力量的打法,让它在硬仗面前不怕硬碰硬。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四 、民族心理:挨过打才知道站起来多重要

BBC还聊到一点特别接地气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 。2021年的一篇报道里 ,他们提到,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记忆特别深刻,尤其是那段“挨打”的日子。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 ,这些事儿在学校里教了一遍又一遍 ,老百姓心里都门儿清。所以,中国人有个共识: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得受欺负 。这种民意基础 ,让中国政府在国际上腰杆子更硬。

再往前看,BBC还提到过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事儿。那时候中国还不够强,吃了哑巴亏 ,但那股憋屈劲儿一直记到现在 。所以到了今天,中美较量的时候,中国人从上到下都憋着一口气:绝不能再让人随便欺负。

这种心理状态 ,美国人可能不太理解,但BBC分析得很透:这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是历史教训刻在骨子里的结果。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	,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五 、科技硬实力:不被卡脖子才是真本事

BBC还跟美国人讲过,中国不低头的另一个大底牌是科技 。过去,中国科技靠进口 ,尤其是芯片 、软件这些关键东西 ,动不动就被美国卡脖子。

但这几年,中国憋着劲儿搞自主创新,成果还真不小。比如5G ,华为、中兴这些企业把技术做到全球领先,BBC在2020年报道过,美国制裁华为没让它倒下 ,反而逼着中国加快自己的步伐 。

2022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BBC分析说 ,这让中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不用再看GPS的脸色 。还有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这些前沿领域,中国也没落下。

2023年,中国在AI专利申请上超过美国 ,成了全球第一。这说明啥?中国不光有钱有市场,还在硬实力上一步步追上来 。BBC直言,美国想靠技术封锁压住中国 ,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,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六 、国际朋友圈:中国不孤单

BBC还提到,中国不低头跟它的国际朋友圈也有关系。美国拉着盟友围堵中国,但中国也不是孤家寡人 。

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 ,BBC报道说,这让中国在全球有了一张不小的关系网。非洲、拉美、东南亚这些地方,很多国家跟中国合作得热火朝天。

比如巴基斯坦 ,中巴经济走廊这些年建得风生水起,BBC在2022年提到,这不仅是经济合作 ,更是战略靠山 。还有俄罗斯,中俄贸易额2023年突破2000亿美元,能源 、军事上越走越近。BBC分析 ,美国想孤立中国,但中国靠着这些朋友,硬是顶住了压力。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	,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七、为啥不低头?因为低头没好果子吃

BBC总结得挺实在:中国为啥不低头?因为低头没用 。美国要是真能一棒子把中国打服也就罢了 ,但现实是,美国的招数试了一轮又一轮,中国还是那句话:该干啥干啥。

贸易战打了几年 ,中国出口没垮,2022年贸易顺差反而创了8.3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科技封锁搞了半天,中国自己的研发反倒突飞猛进 。

BBC在2023年的一篇评论里说 ,美国可能低估了中国这股“不服输 ”的劲儿 。中国的逻辑很简单:你越压我,我越要站起来给你看。低头换不来和平,只会让人得寸进尺。这种态度 ,从政府到老百姓,都透着一股子硬气 。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BBC的报道里常提到 ,中美博弈不是短跑,是马拉松。2023年,美国继续加码对中国的遏制 ,从芯片法案到印太战略 ,花样不少。

中国这边呢?没停下脚步,经济上稳增长,科技上追赶 ,国际上拉朋友 。BBC分析,中国不低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战略。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	,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为啥这么说?因为中国知道,今天不硬,明天就没得选。2022年俄乌冲突后 ,美国冻结俄罗斯3000多亿美元资产,这事儿让中国看得很清楚: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

未来几年,中国估计还得在硬实力上下功夫 ,经济、科技 、军事都得抓牢。

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

本文来自作者[怜阳来了]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zlan/202506-13043.html

(10)

文章推荐

  • 四川出现首例境外输入病例(四川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

    关联病例是啥意思关联病例指的是二代病例,即密切接触者被传染发病的情况。以下是关于关联病例的详细解释:一般关联病例:这些病例间的关系是二代病例,意味着原本未患病的个体因与已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而被传染发病。关联病例状态指的是,某个病例将另外一个病例作为其感染源。当一名确诊或疑似患者确定是由另一名患者传

    2025年06月15日
    19
  • 汪峰牵手宁静后,森林北删光汪峰视频,晒童年照她妈颜值惊呆网友

    近日,汪峰牵手宁静这事儿,被风刮到新疆森林北那儿去了!早前网友看综艺就觉汪峰对宁静不一样,宁静这火爆脾气,居然乖乖让牵手,还透着股娇羞劲儿。去年汪峰和森林北高调官宣,见家长、合开公司,满世界陪着折腾。谁料今年四月后,俩人互动没影了——森林北独闯泼水节,汪峰跑国外看演唱会。牵手照一爆,森林北评论区直接

    2025年06月22日
    9
  • 重庆出租车撞人后续!司机下死手,踩死油门反复撞击,原因曝光

    前言6月21日凌晨,重庆某街上一辆出租车猛地撞向路边停着的另一辆,疑似想通过这种方式将引擎盖上的男子撞死!眼见此举没什么效果,在男子爬下车后,出租车竟然直接追着他撞,颇有一副不置对方于死地不罢休的样子,撞断栏杆,撞碎了绿化箱,甚至撞向人行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出租车司机下死手?出租车追着人

    2025年06月22日
    10
  • 炸洞盗墓,盗取古墓葬内文物可还“刑”?

    近期,电视剧《护宝寻踪》引发公众热议。剧中,开篇跨国追索黑陶俑案、中期吕氏家族墓盗掘案等案件融合了多起真实文物犯罪案例,完整展现了文物犯罪由盗掘到收购、销售、走私等全过程犯罪链条。那么,上述文物犯罪背后涉及哪些文物保护的法律知识呢?接下来,我们邀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王泽恒为大家解析。盗墓

    2025年06月26日
    9
  • 看完《狂飙》,再看《以法之名》,我想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文|示乔同样是反黑除恶的大制作,也同样由张译主演。然而观众对正在热播的《以法之名》和两年前的大爆剧《狂飙》的评论和反响,却并不相同。将这两部剧放在一起对比后,才发现差距高下立现。张译新作,聚焦刑法明明长相平平,却一再拿下大奖。张译的逆袭,在这个看脸的娱乐圈,简直是一个奇迹。在《狂飙》之后,他正在热播

    2025年06月29日
    6
  • 官宣!这两个超大城市,地铁要对接了

    作者:余飞01|深圳、东莞,谋划地铁直达先解释一下深圳、东莞的超大城市定位。深圳毋庸置疑,早就是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东莞方面,东莞市人民政府2023年发布的消息:住建部之前公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超大城市增加了3个,特大城市增加2个。其中,东莞城区总人口达到1082.4

    2025年06月27日
    11
  • 这种常见水果含水量很高,关键还稳血糖、不怕胖,适合全家人吃

    随着夏天的到来,桃子已经开始大量上市。软软的果肉、甜甜的汁水,很多人一吃就停不下来。其实,桃子不仅好吃,营养也很不错。它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物质,水分足热量也并不高。如今市面上的桃子品种越来越丰富,从爽脆的油桃到多汁的水蜜桃,从扁圆的蟠桃到香甜的黄桃,还有果肉鲜红的血桃和口感脆甜的白桃,不同品种

    2025年06月21日
    9
  • 乌军闯下大祸,用无人机炸伤中国记者,中方一句话,值得俄乌细品

    战争有底线,新闻有边界。但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却悄悄的划破了这两条线。俄乌冲突之际,一名中国记者在采访时,遭到乌军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袭击,头部重伤。之后中方回应只用了一句“政治解决危机”的话,值得俄乌双方细细品味。中国记者遭遇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受伤边境采访突遇袭击,爆炸直击镜头前6月26日下

    2025年06月29日
    4
  • 特朗普还未登机访华,王毅在北京会见另一位美国客人,信号不寻常

    特朗普人还没上飞机,媒体已经把他的访华行程炒得沸沸扬扬。根据日本《日经亚洲》的爆料,特朗普团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他今年下半年的访华行程,而且排场不小——计划带上几十位美国企业CEO,组个“豪华商务团”一块儿来。资料显示,特朗普政府正在接洽有中国经验的企业高管,征求他们对访华的建议。同时,他计划把马斯克

    2025年06月30日
    0
  • 特朗普翻脸,痛批内塔尼亚胡,伊朗派人来北京,要与中国谈三件事

    前言6月24日,伊朗和以色列都宣布停火,但是在这场停火却依旧伴随着浓厚的硝烟,因为就在停火协议逐步生效的几个小时内,伊朗和以色列再一次大打出手。远在华盛顿的特朗普,本来还得意于自己“和平缔造者”的新形象,结果被这突如其来的战火狠狠扇了一巴掌。他此次罕见地没有偏袒自己的铁杆盟友,而是直接吼向了内塔尼亚

    2025年06月26日
    10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06月26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怜阳来了”!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06月26日

    希望本篇文章《最了解中国的果然还是中国的敌人,BBC向美国解释中国为啥不低头》能对你有所帮助!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06月26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06月26日

    本文概览:一、中国跟美国的较量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跟美国的博弈,近些年那是越来越热闹。从贸易战打得热火朝天,到科技领域你来我往,再到国际舞台上针锋相对,这俩大国之间的较量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