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误将桶装的白酒当纯净水,给1月大孙子冲奶,妈妈:拖了4个多小时才打电话告诉我,连酒带奶喝了120ml

近日,贵州一位宝妈卢女士的遭遇引发众多家长关注 —— 她 1 个月大的儿子,被奶奶误将桶装白酒当作纯净水冲调奶粉,累计饮用 “连酒带奶共 120ml”。更让卢女士揪心的是,孩子...

近日 ,贵州一位宝妈卢女士的遭遇引发众多家长关注 —— 她 1 个月大的儿子 ,被奶奶误将桶装白酒当作纯净水冲调奶粉,累计饮用 “连酒带奶共 120ml ” 。更让卢女士揪心的是,孩子中午就出现异常反应 ,奶奶却直到下午 4 点才告知她,延误了最佳观察与干预时机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如今孩子已 9 个月大,身体状况良好。这起意外不仅让卢女士一家后怕,也为广大家长尤其是帮忙带娃的长辈 ,敲响了 “居家物品收纳与育儿安全 ” 的警钟。

事件经过:奶奶误认白酒为水,冲调奶粉喂给婴儿

事情发生在孩子仅 1 个月大的时候,当时卢女士因工作或其他事务需要短暂外出 ,将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奶奶 。这位奶奶平时很疼爱孙子,对照顾婴儿的日常流程也基本熟悉,冲奶粉、换尿布等基础工作都能独立完成 ,卢女士外出前也特意叮嘱了冲奶的水温 、奶粉用量等注意事项 ,却没料到 “物品辨认” 会成为意外的导火索。

卢女士家中,桶装纯净水和桶装白酒被放置在厨房角落的地面上 —— 两者都是常见的塑料桶包装,桶身颜色相近 ,且都没有额外张贴醒目的区分标签。当天中午,奶奶准备给孩子冲奶粉时,走到厨房角落取水 ,由于光线不算充足,加上她对家中 “桶装物品” 的摆放位置记忆模糊,误将靠近外侧的桶装白酒当作了桶装纯净水 。

她像往常一样 ,打开桶盖,用专用的冲奶水壶接了适量 “水 ”,按照卢女士交代的比例加入奶粉 ,轻轻摇晃均匀后,将冲好的奶液喂给了正在哭闹的孙子。婴儿喝下奶液后,很快停止了哭闹 ,但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异常反应 —— 原本精神状态较好的孩子 ,开始变得嗜睡,偶尔会发出微弱的哼唧声,脸色也比平时红润一些。奶奶起初以为孩子只是 “喝饱了想睡觉” ,或是 “轻微胀气”,没有太在意,也没有第一时间联系卢女士 。

据卢女士后来回忆 ,奶奶在下午 4 点联系她时,才支支吾吾地说 “孩子今天有点不对劲,喝了奶后一直睡 ,叫也不太醒 ”,并在卢女士的反复追问下,才意识到自己可能 “拿错了水” ,赶紧去厨房查看 —— 这才发现,自己上午冲奶用的,竟然是桶装白酒 ,而孩子前后累计喝了大约 120ml “奶酒混合物”。

延误告知:4 小时错过观察期 ,宝妈回家见孩子异常

从中午孩子出现异常,到下午 4 点奶奶联系卢女士,中间间隔了近 4 个小时。这 4 个小时里 ,孩子的状态持续变化:原本只是嗜睡,后来发展到偶尔吐奶,吐奶时还带着淡淡的酒气;脸色从 “红润 ” 逐渐转为 “泛红” ,甚至有些发烫;呼吸也比平时略显急促,手脚偶尔会出现轻微的抽搐 。

奶奶虽然察觉到孩子 “越来越不对劲”,但一方面担心卢女士责怪自己 ,另一方面缺乏育儿经验,不知道这些症状的严重性,抱着 “再等等看 ,说不定孩子睡一觉就好了 ” 的侥幸心理,一直没有主动联系卢女士。直到下午 4 点,孩子连续睡了 3 个多小时仍未醒来 ,且手脚抽搐的频率略有增加 ,她才慌了神,赶紧拨通了卢女士的电话。

卢女士接到电话后,心里咯噔一下 ,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往家赶 。路上,她不断通过电话询问孩子的具体情况,当听到 “冲奶用的可能是白酒” 时 ,整个人都慌了 —— 她知道,婴儿的肝脏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极差 ,即使摄入少量酒精,也可能引发酒精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

回到家推开房门 ,卢女士看到孩子躺在床上,脸色通红,呼吸微弱 ,喊孩子的名字也没有任何回应 ,只有偶尔的抽搐证明孩子还在动。她赶紧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感觉有些发烫,又凑近孩子的嘴边 ,闻到了淡淡的酒气。来不及责怪奶奶,卢女士立刻抱起孩子,用毯子裹好 ,冲向门口的出租车,直奔当地最好的儿童医院 。

奶奶误将桶装的白酒当纯净水,给1月大孙子冲奶	,妈妈:拖了4个多小时才打电话告诉我,连酒带奶喝了120ml

就医与恢复:及时检查治疗,9 个月后孩子状况良好

抵达儿童医院后 ,卢女士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向医生焦急地说明情况:“医生,我孩子才 1 个月大 ,误喝了掺白酒的奶粉 ,大概 120ml,已经过去 4 个多小时了,现在一直睡 ,还抽搐!” 急诊医生立即对孩子进行了紧急检查 —— 测量体温 、心率、呼吸,抽血检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同时进行脑部 CT、肝功能等相关检查 ,以评估酒精对孩子神经系统 、肝脏等器官的损伤程度。

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标,存在轻度酒精中毒症状 ,肝功能指标有轻微异常,但脑部 CT 未发现明显损伤。医生立即为孩子采取了治疗措施: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促进酒精代谢;使用保护肝脏的药物 ,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变化 。

在医院住院观察了 3 天后,孩子的血液酒精浓度恢复正常 ,肝功能指标逐渐回归正常 ,嗜睡、抽搐等症状完全消失,精神状态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医生复查后表示,“目前来看 ,酒精没有对孩子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后续仍需定期复查,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 ”。

卢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带着孩子出院回家 。此后的几个月里,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 ,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 、大运动发育等情况。如今孩子已经 9 个月大,能熟练地翻身、坐稳 ,看到家人会主动伸手要抱,对周围的玩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项发育指标都符合同龄婴儿的正常水平。卢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语气中带着庆幸:“现在孩子情况感觉挺良好的 ,每次复查医生都说没问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 ”

事件反思:物品收纳需醒目,育儿沟通要及时

这起意外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但背后暴露的问题值得所有家庭重视 —— 尤其是有婴幼儿的家庭,“物品收纳” 和 “育儿沟通” 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关键。

从 “物品收纳 ” 来看,卢女士家中将 “桶装白酒” 与 “桶装纯净水” 混放 ,且未做醒目标识,是导致奶奶误认的直接原因。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危险物品(如酒精、药品 、清洁剂等)应与日常用品(如水、食品等)严格区分存放:危险物品应放在婴幼儿和老人不易接触到的高处 ,或使用带锁的柜子收纳;同时,在物品包装上张贴醒目的标签,如用红色贴纸标注 “危险 ”“不可饮用” 等字样 ,避免因 “包装相似”“记忆模糊 ” 导致误拿误用 。

从 “育儿沟通” 来看,奶奶在发现孩子异常后,因 “担心被责怪” 而延误告知 ,差点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在家庭育儿中 ,“坦诚沟通 ” 至关重要 —— 长辈帮忙带娃,难免会出现疏忽,晚辈应避免过度指责 ,多给予理解和耐心,让长辈敢于在 “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沟通”;同时,晚辈也应提前向长辈普及 “婴幼儿安全知识” ,比如 “哪些物品对孩子有害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 等,提升长辈的应急处理能力。

这起事件被报道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安全经验。有网友说:“我家的药品、酒精都放在高处的带锁柜子里 ,还特意给我妈打印了‘育儿安全清单’,上面写着哪些东西不能给孩子碰,孩子出现哪些情况要马上打电话给我 。” 还有网友建议:“有条件的家庭 ,可以在厨房 、客厅等长辈常活动的区域安装小夜灯或增加照明,避免因光线不足导致物品辨认错误。”

目前,卢女士已经对家中的物品存放进行了整改:将桶装白酒转移到阳台的高处储物柜 ,贴上红色 “禁止饮用 ” 标签;桶装纯净水则放在厨房的台面上 ,旁边放置醒目的 “饮用水” 标识。她也和奶奶进行了深入沟通,告诉奶奶 “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不要怕我责怪 ,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

这起意外虽然有惊无险,但给所有家长都上了一堂 “育儿安全课 ”—— 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意外 ,只有做好 “物品收纳”“知识普及”“坦诚沟通 ”,才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而孩子如今健康成长的状态,也让大家看到 ,及时的补救和科学的治疗,能最大程度降低意外带来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作者[章欢]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zsfx/202509-47178.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章欢
    章欢 2025年09月29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章欢”!

  • 章欢
    章欢 2025年09月29日

    希望本篇文章《奶奶误将桶装的白酒当纯净水,给1月大孙子冲奶,妈妈:拖了4个多小时才打电话告诉我,连酒带奶喝了120ml》能对你有所帮助!

  • 章欢
    章欢 2025年09月29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章欢
    章欢 2025年09月29日

    本文概览:近日,贵州一位宝妈卢女士的遭遇引发众多家长关注 —— 她 1 个月大的儿子,被奶奶误将桶装白酒当作纯净水冲调奶粉,累计饮用 “连酒带奶共 120ml”。更让卢女士揪心的是,孩子...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