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在竞技体育的巅峰赛道上,全红婵的名字始终与 “天才”“水花消失术” 紧密相连。2025 年 11 月,这位 18 岁的跳水名将历经 183 天休战后重返赛场,搭档王伟莹斩获全运...

在竞技体育的巅峰赛道上 ,全红婵的名字始终与 “天才 ”“水花消失术” 紧密相连 。2025 年 11 月,这位 18 岁的跳水名将历经 183 天休战后重返赛场,搭档王伟莹斩获全运会女团双人 10 米台金牌 ,用极致的专业再度征服观众。然而,比赛场荣耀更具冲击力的,是央视新闻报道中一个特殊称呼 ——“红姨”。这个带着生活温度的称谓 ,搭配她赛场边温柔带娃的画面 ,让全网舆论从 “唯金牌崇拜 ” 转向 “成长共情”,见证了大众对运动员认知的深刻转变 。

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	,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赛场归来:183 天蛰伏后的完美绽放

广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的灯光聚焦 10 米跳台,当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站在起跳边缘时,全场观众屏住了呼吸。这是她自 2025 年 5 月旧伤复发后 ,首次亮相全国性赛事,183 天的休战期里,关于她 “状态下滑”“难以闯过发育关 ” 的猜测从未停歇。随着裁判哨声响起 ,两人同步屈膝 、起跳,身体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转体、抱膝、展开动作衔接得天衣无缝 ,最终入水时,水花轻得仿佛被水面瞬间吸纳,现场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

这套近乎完美的动作拿下全场最高分 ,助力广东队成功卫冕女团冠军 ,全红婵用实力宣告王者归来 。赛后面对镜头,她露出腼腆的笑容,轻声说出 “我真棒 ” 三个字。这简短的自我评价背后 ,是无数个与伤病 、生理变化较劲的日夜。身高已增至 1.60 米、体重达 48 公斤的她,相比东京奥运会时的 1.43 米、38 公斤,身形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 —— 跳水运动中 ,体重每增加 1 公斤,空中翻转转速便减慢 0.1 秒,身高每增长 1 厘米 ,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 2 度,这意味着她的招牌动作需要全部重新打磨 。

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	,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为了适应身体变化,全红婵将每日训练延长至 8 小时,针对 207C 等难点动作进行上百次分解练习 ,借助 AI 建模逐帧优化动作轨迹。饮食管控更是严苛到极致 ,每日 1200 大卡的摄入量被精准拆分,50 克燕麦 、100 克鸡胸肉都需称重,烹饪用油误差不超 0.3 克 ,连她钟爱的辣条都只能偷偷藏起却不敢食用。后背贴满肌贴支撑受伤的腰椎与脚踝,训练后能拧出水的运动服,冰敷时冻得发红的关节 ,都是她蛰伏期里最真实的注脚 。

温柔出圈:“红姨” 称呼里的成长轨迹

全运会女团夺冠的热度尚未褪去,11 月 3 日广东跳水男团夺冠后的一幕,意外占据了热搜榜。镜头扫过欢庆的人群 ,18 岁的全红婵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宝宝。她左手稳稳托住宝宝的腰腹,右手轻轻护住后脑勺 ,生怕灯光刺眼还特意调整姿势,另一只手拿着证件卡缓缓扇风,动作轻柔娴熟 ,仿佛经过千锤百炼 。

复出夺冠仅2天,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被她呵护在怀中的,是师兄谢思埸三个月大的儿子。早在 2022 年谢思埸求婚时 ,全红婵就曾送上祝福并直言 “准备好抱宝宝了”,今年 8 月宝宝出生后,她更是特意赶往师兄家中兑现承诺。这温暖的带娃场景被央视新闻捕捉报道 ,配文里的称呼格外引人注目:“谢哥背上的小红→帮忙带娃的‘红姨’! ”

这个称呼瞬间打破了大众对全红婵的固有认知 。四年前的全运会上,她还是个比赛失误就会哭鼻子的小姑娘,是师兄谢思埸递上衣服帮她擦泪 ,背着她接受采访;师姐陈艺文耐心教她应对媒体,队里有好吃的也总先紧着这个 “小红娃”。如今,那个被众人呵护的小不点 ,已然长成了懂得照顾他人的 “红姨”。网友们纷纷留言调侃:“全德华上线,冠军姑姑带娃技能满分 ”“从被背到抱娃,这养成系成长太好磕了” ,评论区满是温柔的赞许 。

复出夺冠仅2天,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央视这声 “红姨”,绝非简单的昵称变更 。它背后是对全红婵成长的认可 —— 从依赖他人照顾的少年 ,到能为身边人撑起一片小天地的青年,她的成长不仅体现在赛场技术的精进,更在于心智的成熟与责任的担当。镜头下 ,她抱孩子时的专注与温柔,与赛场上的冷静果断形成鲜明反差,让人们看到了冠军光环之外 ,一个真实 、鲜活、有温度的普通女孩。

成长阵痛:发育关里的倔强坚守

“红姨 ” 的温柔出圈,让许多人忽略了全红婵复出之路的艰难 。在她休战的五个多月里,网络上充斥着对她身材的苛责:“胖了该减肥了”“巅峰期已过”“不自律毁了天赋 ”。这些刺耳的言论 ,完全无视了她正经历的、所有女子跳台运动员都难以回避的 “发育关”—— 这道坎曾让郭晶晶差点断送生涯,伏明霞不得不转战跳板,劳丽诗则遗憾退役。

复出夺冠仅2天	,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,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作为青春期的少女,全红婵的身高体重增长本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对跳水运动员而言 ,这却是致命的挑战 。她曾坦言 “体重确实涨了不少,心态和动作上都挺多变化”,言语间难掩无奈。为了平衡发育与竞技状态 ,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日十几次称重精确到克,教练组依据数据动态调整训练计划;引入德国高压氧舱 、中医针灸等手段治疗旧伤;体能训练中增加抗旋练习,预防因身形变化导致的损伤。

即便如此 ,挑战依然存在 。在全运会双人 10 米台决赛中,她与王伟莹组合因配合默契度不足,最终获得第五名。赛后采访中 ,全红婵坦然回应脚伤的影响:“跳多了连走楼梯都疼 ”,但她依然笑着给自己打气:“完整坚持下来这场比赛,自己还是很棒 ”。这份清醒与坚韧 ,在她主动退出单人项目的决定中更为凸显 ——“旧伤没完全好 ,健康比金牌重要”,简单直白的理由,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格局 。

复出夺冠仅2天	,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她的坚守并非孤军奋战。主管教练陈若琳作为成功闯过发育关的前辈,为她量身定制技术调整方案;父母始终传递 “健康第一” 的理念 ,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队友陈芋汐在采访中力证两人情谊,打破 “不和 ” 传言,直言希望未来能一起站上更高舞台。这些温暖的支持 ,让全红婵在舆论压力与生理挑战中,始终保持着前行的力量 。

舆论觉醒:从 “唯金牌” 到 “懂成长”

从 “胖了不行 ” 到 “红姨好暖”,网友对全红婵的态度转变 ,堪称一场关于体育精神的认知觉醒 。曾经,大众习惯用金牌衡量运动员的价值,对全红婵的期待始终停留在 “永远夺冠”“永远完美 ” 的滤镜下 ,却忽略了她首先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 ,有着普通人的生理变化与情绪波动。

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红姨” 带娃的画面 ,如同打破滤镜的一束光,让人们猛然意识到:运动员不是永动机,也不是只会争金夺银的比赛机器 ,他们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会经历成长的烦恼,会遭遇伤病的困扰,会在挫折中迷茫 ,也会在生活中展现温柔与善良 。

如今的评论区,早已不见当初的苛刻指责。面对全红婵退出单人赛的决定,网友留言 “养好伤再出发 ,不急”;谈及她的体重变化,大家纷纷表示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看到她带娃的温柔模样,更多人感叹 “原来赛场上的大魔王 ,生活里是这么暖心的姑娘”。这种从 “结果导向” 到 “过程共情 ” 的转变 ,彰显了大众对体育精神的深层理解 —— 真正的体育魅力,不在于永远胜利,而在于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敢 ,在于成长过程中的蜕变与沉淀 。

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

全红婵的故事仍在继续。赛场上 ,她带着伤病与坚持稳步前行,用实力回应质疑;生活中,她以 “红姨 ” 的温柔姿态 ,诠释着成长的责任与温度。18 岁的她,正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既承载着竞技体育的荣耀与压力 ,也享受着普通少年的成长与蜕变 。未来的赛道上,或许还会有更多挑战,但正如她带娃时眼里的柔光 ,那份坚韧与温柔 ,终将让每一步成长都掷地有声。

本文来自作者[惜凡]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zheh/202511-57907.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惜凡
    惜凡 2025年11月14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惜凡”!

  • 惜凡
    惜凡 2025年11月14日

    希望本篇文章《复出夺冠仅2天,央视对全红婵用了特殊称呼,评论区的风向又变了》能对你有所帮助!

  • 惜凡
    惜凡 2025年11月14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惜凡
    惜凡 2025年11月14日

    本文概览:在竞技体育的巅峰赛道上,全红婵的名字始终与 “天才”“水花消失术” 紧密相连。2025 年 11 月,这位 18 岁的跳水名将历经 183 天休战后重返赛场,搭档王伟莹斩获全运...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