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美国主流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终于在一篇报道中 ,不情不愿地承认了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事实: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坐上了世界头把交椅。
这声“官宣”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与其说是一次主动的宣告 ,不如说更像是一场迫于压力的坦白 。毕竟,早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已经基于同样的PPP标准,得出了中国经济体量超越美国的结论。
在欧洲和日本的学术圈里 ,这个结论也早就成了共识。但过去这么多年,美国媒体圈似乎集体戴上了“选择性失明 ”的眼镜,死死抱住对自己更有利的汇率法不放 ,以此来维持账面上的领先幻觉 。
那么,美媒得出的这个结果到底靠不靠谱?中美的经济差距又有多大?
2021年按PPP法和汇率法计算的全球前10大经济体的GDP情况
中国GDP超越美国?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块计分板上的数字游戏,按照汇率法 ,2024年美国的名义GDP高达29.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是18.94万亿,看起来差距不小。
可一旦切换到更能反映真实购买力的PPP算法 ,画面就瞬间反转了。IMF的数据显示,中国的PPPGDP达到了32.2万亿美元,而美国则停留在29.2万亿。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答案就在美国GDP的构成里 。翻开美国的经济账本 ,你会发现,超过八成的GDP都来自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这其中,金融 、法律服务等虚拟经济占了大头 ,更夸张的是,美国GDP里竟然包含着高达2万亿美元的“虚拟租金”,也就是业主自己住自己房子所产生的估算租金 ,还有天文数字般的律师费(1万亿美元)和军费(8950亿美元)。
这些数字虽然能把GDP做得很好看,但它们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更像是一种内部的资金空转 ,这简直就是一场统计上的炼金术,把“纸”变成了“金子 ”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制造业 ,在美国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28%,一路暴跌到了现在的11%。
而中国的经济结构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制造业、基建等实体经济的占比超过了60% ,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高达7.18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78倍,在造船、钢铁 、汽车等关键工业领域,中国的产量更是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更要命的是通胀这个“注水器” ,过去三年,美国的年均通胀率超过5%,到了2024年 ,因为贸易争端的火上浇油,更是飙升到了6.8% 。
高通胀确实能推高名义GDP的数字,但代价是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被狠狠地稀释了 ,足足萎缩了15%,这种增长,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不过是镜花水月。
美国民众的民生账单
经济数据再宏大,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的柴米油盐上,在这场“体感”的较量中 ,数字背后的温度差异就更明显了。
社交网络上,关于美国生活成本的吐槽比比皆是 。一个月薪3000美元的普通人,光房租就可能要花掉2000美元,剩下的钱在医疗、教育这些“吞金兽”面前捉襟见肘。
这种压力背后 ,是严重的贫富分化,顶层1%的富人掌握了社会43%的资产,而中产阶级则在不断缩水 ,生活压力山大。
反观中国,长期稳定在1%以下的通胀率,让民众的生活成本优势非常显著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 ,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还来自于无处不在的、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当美国人还在为老化的基建和遥遥无期的高铁项目发愁时,中国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网络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国土。
美国的5G网络建设步履蹒跚,而中国的5G基站已经覆盖了所有地级市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 ,为经济的韧性和民众的福祉提供了坚实的托底。
与此同时,中美增长的动力源也截然不同。美国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过3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金融市场的泡沫 ,而中国经济的引擎,正日益转向强劲的内需 。
2024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消费市场规模已经非常接近美国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82.5%,新能源汽车高达60%的渗透率,就是这场消费升级最生动的注脚。
当中国官方务实地提出“不唯GDP论英雄 ” ,聚焦高质量发展时,美国的政客们却还在为债务上限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关键的民生政策难以推行。一个聚焦共同富裕 ,一个困于分配失衡,两种发展理念的差异,高下立判 。
押错宝的代价
长期沉迷于名义GDP的领先幻觉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美国在制定全球战略时,出现了致命的误判。
今年初,特朗普政府再次祭出激进的关税大棒 ,试图用这种老套路来遏制竞争对手,但市场很快就给出了反应,这记“回旋镖”狠狠地打在了自己身上。
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美国今年陷入衰退的概率飙升至45% ,通胀预期也高达3.6%,随时可能陷入可怕的“滞胀”泥潭 。高盛更是预测,今年美国的经济增速可能只有0.5% ,而中国的增速预计为4%,两者的差距将从去年的2.2个百分点,扩大到惊人的3.5个百分点。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 ,也成了全球“去中心化 ”的催化剂。美国的滥用金融霸权,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寻求更安全的结算体系 。
如今 ,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已经跌破了45%。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却在加速,2024年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接近10% ,覆盖152个国家。就连沙特,也与中国签署了价值350亿美元的人民币石油协议。
资本和产业链的选择,往往比政客的口号更诚实 。英国《经济学人》在2023年就指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 ,特斯拉 、空客等跨国巨头纷纷在中国增加产能,用脚投票,选择了更稳定、更具增长潜力的实体经济中心。
结语
黑石集团等华尔街机构发出警告 ,世界正进入一个“去全球化2.0”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通过“一带一路 ”、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 ,成为了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构建者之一 。
《纽约时报》那篇迟到的报道,或许只是一个时代的注脚,真正的历史性转折在于 ,世界终于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不在于那个可以被通胀和金融泡沫无限注水的GDP数字。
它体现在经济的健康度 ,体现在科技的创新力,体现在社会的凝聚力,更体现在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对美国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能否从数字迷思中清醒过来 ,正视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而对已经领跑的中国来说,挑战则在于,如何在一个更复杂的世界里 ,为全球提供一个更公平 、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范式。
环球时报2023-06-18《“中国成第一,但美国不愿承认”》
观察者网2023-08-19《保罗·克鲁德曼:GDP超越美国,能代表中国更强了吗?》
观察者网2025-09-26《朱莉安娜·弗尔诺、马可·费尔南德斯:特朗普正为我们锻造“燎原星火”》
本文来自作者[寻春]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zheh/202510-4905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寻春”!
希望本篇文章《终于不嘴硬了?美媒开始承认:美国GDP落后中国成第二大经济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今年4月,美国主流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终于在一篇报道中,不情不愿地承认了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事实: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坐上了世界头把交椅。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