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造业在劳动力转型和人才储备上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加剧 、年轻人从业意愿下降,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40%的制造业Z世代员工正在考虑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离职;另一方面 ,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技能断档严重,学校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也存在错位 。
当“AI+”进入专业壁垒高、复杂性强 、容错率低的工业场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引领变革?人工智能给制造业劳动力带来怎样的冲击?企业和科研机构又将如何定位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
在近日于浙江杭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论坛 ”上 ,第一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
制造业需要懂基础科学的人才
“其实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很早就进入到人才短缺阶段。尤其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找一些安逸的职业 ,比如到华尔街等地方做金融,但实际上实体经济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倪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宏观上看,尽管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人逐渐嵌入工业场景,但人才短缺在全球制造业普遍存在。以美国为例 ,根据制造业协会(MI)和德勤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至2033年间,美国制造业将需要多达380万名员工 ,约有190万个职位或将出现空缺 。
“我总是说,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就像文科专业的本科生,知道的东西多但是比较浅。”倪军在论坛上表示 ,尽管GAI在社交媒体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强大,但工业领域需要更深层的知识,更大量的数据进行培训。
在随后接受记者专访时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由人工智能造成的失业规模“还没有那么大 ”,虽然自动化机器人和各种智能化工具已经替代了部分劳动力 ,但在真正有创造性和复杂的工作上,“人还是最好的机器人” 。
倪军表示,工业产业仍有庞大的人才需求,尤其需要具备基础科学知识和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这些基础科学的能力 ,机器人给你一个答案你都不知道是正确的,还是无中生有的,或者没有科学依据的。”他说。
倪军补充称 ,“每年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招收非常多的高校毕业生,所以还是有很多机会 。 ”
AI时代,如何定义大学的未来?
1980年7月 ,世界银行同意立项中国“大学发展项目”,这是中国政府获得的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的倪军随后入选该项目,于1983年赴美留学 ,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后并留校任教。2020年,他开始担任宁德时代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制造官和工程制造及研发体系联席总裁 。
在产学研领域均有相关经历的倪军在论坛上表示 ,创新“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去尝试。”但他同时称,大学和企业应该在科研上扮演着不同角色。
“企业可能只关注短期,例如五年的研发目标 ,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风险很高 。 ”他解释称,大学更容易诞生一些疯狂的 、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有可能颠覆行业实践 ,“基础学科、基础研究还是要大学来做。”
世界制造业基金会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绿色转型、消费者行为变化和新技术应用等趋势影响,仅在先进制造业领域 ,就有2990万从业者需要改变其职业技能。但每年只有40%的成年人会提升自身技能 。
随着高端制造业中新产业 、新业态的迅速发展,人才缺口也在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AI+制造业”的理想人才画像长什么样?
在接受采访时,倪军表示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过去那样只学单一专业,这样很难适应未来的快速变化。”他认为,大学要适应未来 ,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只懂得数学理论或材料科学等单一领域的学生 。
此外,倪军还提到大学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他结合其高校任教的经历对记者表示,“从高校角度来讲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只给他第一份工作。我们真正希望培养的人才,是有能力支撑未来三十年、四十年职业发展的人。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文来自作者[安白]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youxi/202511-549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安白”!
希望本篇文章《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生成式AI在工业领域需更深层知识与更多数据训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当前,制造业在劳动力转型和人才储备上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从业意愿下降,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40%的制造业Z世代员工正在考虑在未来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