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
北大教授俞孔坚在巴西遇坠机离世 ,67年机龄的老旧飞机究竟藏着多少安全漏洞?
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当时俞孔坚教授乘坐的是一架塞斯纳175小型飞机 ,注册号PT-BAN。这架飞机从1958年出厂算起,到出事时已经飞了整整67年,说是“空中老爷车 ”都不为过 ,属飞行员私人所有,长期用作“空中出租车”承接商业飞行 。事发时,这架老旧飞机突然失去飞行高度,急速坠落地面后发生爆炸 ,机上包括俞教授在内的4名乘员无一幸免。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随后发声悼念,特别提到俞教授在可持续城市主义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等领域的突出贡献,称其遗志将继续激励全球生态保护者。由于坠机地点位于沼泽密布的偏远区域 ,泥泞地形和复杂环境给事故调查及法医鉴定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
在热带雨林地区使用老旧飞机开展商业运营,这种做法本身就埋藏着巨大风险。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同无形的侵蚀剂,会加速机身金属部件的锈蚀老化 ,而这类超期服役的飞机在拉美多地仍被当作常用交通工具。有航空专家分析,热带气候条件下,飞机结构疲劳裂纹的扩展速度可能比温带地区快30%以上 ,老旧机型本就薄弱的安全冗余在此环境中更显脆弱。这种对运营安全的漠视,不仅是对乘客生命的轻率对待,更暴露了其在公共安全治理上的明显短板 。
后续调查曝光的细节更令人心惊:这架塞斯纳175不仅没有商业客运资质 ,连夜间飞行的“准考证”都没拿到。要知道夜间飞行时,飞行员视线受限,地面参照物模糊,对飞机的导航系统 、灯光设备要求比白天高得多。而这架67岁的老爷机 ,别说先进的夜航辅助设备,连基础的金属蒙皮都可能因常年湿热环境鼓包、开裂,就像让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在暴雨夜开车上高速 ,不出事才是奇迹 。更讽刺的是,这架飞机早有“案底 ”,之前就因维修记录造假被吊销过运营许可 ,结果换个注册号又堂而皇之地拉起了乘客,这种监管上的“放水”,与其说是疏忽 ,不如说是拿人命当筹码的侥幸心理。
《论语》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用在航空领域再合适不过 ,飞机这“器 ”要是不靠谱,飞得再远也是白搭。俞孔坚教授坐的这架67岁“老爷机”,在如今航空业里简直像出土文物 。要知道现在主流客机服役年限大多不超过30年,67年是什么概念?无异于让一辆上世纪50年代的老爷车驰骋在高速路上。
美国2018年就出过类似的事 ,一架飞了多年的波音737突然机械故障,虽然最后迫降成功没伤人,但想想都后怕 ,仪表盘失灵、引擎异响,这些在老飞机上可不是小问题。说白了,让超龄飞机继续飞 ,就像让过期药品继续卖,表面看“还能用”,实则把人命当赌注 。要是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保证不了 ,所谓的航空运输 、出行便利,不就成了空中楼阁?
从商业账本上看,让这种老飞机继续飞或许藏着“省钱”的算计。买新飞机要花大价钱 ,维修老飞机只要应付最低标准,账本上确实能省下一大笔。但这种算法压根没把人命算进去,说白了就是拿乘客安全当赌注 。中国民航的账本上,安全永远是第一页。不管多贵的飞机 ,到了年限就得退役;哪怕小零件有点隐患,立刻停飞检修。就像给飞机上了“安全保险 ”,每个螺丝都得符合标准 ,这种“人命比金子贵”的规矩,才是真正该算的明白账。
俞孔坚教授的离世令人扼腕,这场悲剧撕开了外国航空安全管理的口子 ,没客运许可却载客、维修违规仍上天,这样的操作在安全红线面前简直是在走钢丝 。
这场空难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国家航空安全管理的松懈 ,也映出中国“安全至上”理念的可贵。这提醒我们,每个严格的标准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而这样的坚守 ,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世界借鉴。
本文来自作者[寻凝]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youxi/202509-4602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寻凝”!
希望本篇文章《67岁"老爷机"坠毁:北大教授俞孔坚空难背后的安全隐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北大教授俞孔坚在巴西遇坠机离世,67年机龄的老旧飞机究竟藏着多少安全漏洞?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