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2021年9月,杨振宁出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杨...

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2021年9月 ,杨振宁出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杨振宁生前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洛克菲勒大学董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还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 。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 、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2岁就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35岁圆梦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2022年 ,合肥一中120周年校庆杨振宁录视频祝福 图源:合肥一中官方微信号

据《光明日报》报道 ,杨振宁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因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于1929年便随父母北上,搬进清华园。1933年到1937年 ,杨振宁在当时的北平崇德中学念了四年书,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在图书馆看到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书中 ,Jeans将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 、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的量子力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 。杨振宁由此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仅12岁时,他就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16岁时,还在读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 ,杨振宁在2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二,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 。得益于时任校长梅贻琦“通识为本 、兼识为末 ”的办学方针,学生可以自由跨学科、跨专业、转专业 ,杨振宁转到了物理系。

22岁,杨振宁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于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 ,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在美国结婚 。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作“杨振宁—米尔斯场理论”。此后 ,规范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 ,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这一年,杨振宁才35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曾评价道:杨先生对物理的贡献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提出的杨振宁—米尔斯场理论 ,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奠定了20世纪50年代后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引发了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三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工作;他奠基的 、后来被称为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的工作 ,涉及了非线性可积物理模型的严格解,引起了数学物理研究的广大新领域,引发了德林菲尔德获菲尔兹奖的工作;他与李政道先生合作的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认为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 ,杨振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从中国科学界的角度看,杨振宁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

82岁给清华本科生上课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	,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杨振宁(资料图)

1971年,是杨振宁人生的另一个转折。

此前,他已经在瑞士等地多次与家人团聚。但因为杨振宁大科学家的身份和中美冷战等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未能踏上祖国的土地 。

上个世纪70年代,情势有了变化 。

1971年7月的夏天 ,杨振宁从纽约到巴黎,一路经辗转雅典、开罗等地,最终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

这次回国 ,杨振宁除了看望父母,还访问了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在北京见到了自己儿时的好友邓稼先 、西南联大的同窗黄昆,拜访了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 、张文裕 ,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参观了北京大学、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等,还向周恩来总理详细介绍了美国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每年都会回国一次 ,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独立自主的形象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让他心潮澎湃 。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即现在的高等研究院) ,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这里开始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

1999年5月,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该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3年,杨振宁表示,今后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将以国内为主 。同年 ,杨振宁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2004年9月,杨振宁来到清华大学第六教室 ,给清华大学为130名物理系和基础科学班大一新生授课。一个半小时的课 ,中间没有休息,82岁的杨振宁一气呵成 。

称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个礼物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	,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

杨振宁和翁帆

杜致礼去世后,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与小自己54岁的翁帆在广东汕头登记结婚。

据《新安晚报》2007年报道 ,杨振宁于当年11月回到老家合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振宁谈及了自己的妻子翁帆 。他说,与翁帆结婚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在两人2004年底结婚的时候 ,杨振宁跟自己的弟弟妹妹还有翁帆的父母、姐姐通信的时候,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杨振宁表示,这个不是随便讲的 ,是他想了再说的 。“我想一个年纪大的男人没有太太了普遍是很孤独的,那么我能够找到一个能彼此相爱的配偶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结婚已经快3年了 ,一切都很好 。 ”他说。

2021年9月22日下午 ,由清华大学 、中国物理学会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虚岁100岁生日 。

2022年9月22日,杨振宁正式迎来100周岁生日。据美国中文媒体《世界日报》报道 ,在杨振宁百岁生日宴上,杨振宁身穿衬衫搭配浅色外套坐在桌前,面带笑容精神奕奕 ,小他54岁的妻子翁帆陪伴在身边。网上传播的视频也显示,百岁的杨振宁需要拄着拐杖,身体有些佝偻 ,但精神状态不错 。

不过,当年10月15日,《世界日报》报道称 ,刚办百岁宴的杨振宁不幸摔倒住院,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坚持用平板电脑办公,妻子翁帆也在一旁悉心照料。

2022年12月 ,杨振宁的母校合肥一中举办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 ,杨振宁还专门录制了视频祝福母校。视频中,杨振宁说话振振有词,铿锵有力的 ,丝毫不像是一个100岁老人 。

2025年9月,杨振宁刚刚度过自己103岁的生日。

极目新闻综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安晚报》《世界日报》等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本文来自作者[梧桐十一]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life/202510-52753.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梧桐十一
    梧桐十一 2025年10月19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梧桐十一”!

  • 梧桐十一
    梧桐十一 2025年10月19日

    希望本篇文章《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他是对中国科学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能对你有所帮助!

  • 梧桐十一
    梧桐十一 2025年10月19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梧桐十一
    梧桐十一 2025年10月19日

    本文概览: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2021年9月,杨振宁出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杨...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