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说起贺子珍,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近一个世纪前,她可是个传奇人物。时间倒回1927年,井冈山。那年她才18岁,是当地有名的“永新一枝花”,有文化,有思想,关键是,提着枪...

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	,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说起贺子珍,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近一个世纪前,她可是个传奇人物 。时间倒回1927年 ,井冈山。那年她才18岁,是当地有名的“永新一枝花”,有文化 ,有思想 ,关键是,提着枪就能上战场,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也就在那年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山 。

两人的相遇,就像历史洪流中的一次奇妙交汇。根据后来老人们的回忆,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贺子珍 ,是有些愣住的,他没想到这万山丛中,还有这样一位英姿飒爽的年轻姑娘。

那会儿的感情 ,纯粹又热烈 。据贺子珍的嫂子李立英回忆,毛主席追贺子珍的时候,挺有意思 。他要去远行了 ,就跑去敲敲贺子珍的窗户,说一句“我要走了 ”。贺子珍呢,就把窗户开个小缝 ,心里纳闷 ,你走就走,干嘛非要告诉我?其实,那时候她心里还有另一个人 ,是后来牺牲了的革命者欧阳洛。

但毛主席的出现,像一束光,温暖而坚定 。他懂她 ,欣赏她的才华和性格。通过工作上一次次的接触,贺子珍对这个比她大16岁的男人,渐渐从敬佩变成了依赖。终于有一天 ,她看着他伏案工作的背影,出了神 。他一抬头,四目相对 ,一切尽在不言中。他温和地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1959年	,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,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1928年,他们在井冈山结婚 。从此,开始了十年风雨同舟的婚姻。

这十年 ,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岁月,也是贺子珍人生中最灿烂的十年。她跟着他,从井冈山到瑞金 ,再到漫漫长征路 。这路上,她吃了多少苦,可能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长征途中 ,为了掩护战友,她身上被敌机的弹片炸出了十几处伤口,很多弹片甚至伴随了她一生。更惨烈的是 ,在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地方,后面追兵隆隆作响,她却要生孩子了 。生下一个女儿 ,她只来得及看一眼 ,留下13块大洋和一张字条,就被人抬着继续前行 。这个孩子,后来就再也没找到。

她为革命流过血 ,为他生过六个孩子,但因为战争的残酷,最后留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女儿李敏。所以 ,多年以后,毛主席曾对女儿李敏感慨:“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 ,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

这句话,是他发自肺腑的。

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	,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共过生死的夫妻,却在相对安定的延安分开了。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一点 。到了延安 ,生活条件好了 ,为什么反而走到了尽头?

其实,生活安定了,人心却可能变得复杂。贺子珍是典型的革命女性 ,性格刚烈,眼里揉不得沙子。她习惯了枪林弹雨,对于“夫人 ”这个身份 ,她内心是有些排斥的 。她想继续做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不想只做他背后的秘书。

根据曾志老前辈的回忆录,毛主席后来也谈起过这件事。他说 ,当时有个外国女记者采访他,美国女人嘛,性格开放 ,俩人又说又笑 。这一下就点燃了贺子珍的“火药桶”,她冲进去跟人家吵,还动了手。毛主席批评了她 ,两人大吵一架。

一气之下 ,贺子珍决定远走苏联,去治病,也去学习 。毛主席是想挽留的 。他派人去西安追她 ,带去一封信,希望她回来。但贺子珍的倔脾气上来了,她没有回信 ,只捎回来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的话。

这方手绢,据说毛主席后来一直珍藏在自己的铁箱子里 。

贺子珍这一走 ,没想到,竟是半生漂泊的开始。她以为的短暂离开,却成了一场回不去的远行。她去苏联的日子 ,用她自己的话说,“比长征还苦” 。她到莫斯科不久,生下了她和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儿子 ,可惜6个月就因病夭折。丧子之痛 ,丈夫的来信又宣告了婚姻的终结,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

更让她绝望的是 ,因为性格刚烈,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她的一些行为被苏联方面误解 ,竟然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关了将近两年 。那段日子,每次有人提起 ,她都泪流满面,说“不愿意回忆 ”。

直到1947年,在王稼祥等人的帮助下 ,她才带着女儿李敏和毛岸青回到了东北。

回国后的贺子珍,被安排在上海定居,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她心里一直有两个愿望:第一 ,不要因为她曾经的身份 ,就把她“禁 ”起来;第二,她想再见毛主席一面,哪怕只说句话 ,握个手也行。

这个心愿,她等了12年。

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	,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1959年夏天,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 。当时,贺子珍正在南昌养病 。一个偶然的机会 ,毛主席得知了她的近况,他沉默了很久,做出了一个决定:见一面。

这次见面是高度保密的。7月9日的晚上 ,贺子珍被带到了庐山上的“美庐”别墅 。当她走进一间屋子,抬头看到沙发上坐着的人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是毛泽东。他站起身 ,微笑着跟她打招呼 ,请她坐下,然后亲自倒了两杯茶 。

贺子珍完全没有准备,二十二年的分别 ,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眼泪 ,是她这二十多年所有委屈和思念的唯一表达。

毛主席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 ,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

听了这话,贺子珍哭得更凶了。毛主席轻声问起她在苏联的情况 ,然后叹了口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

这一问,仿佛跨越了二十二年的时空。贺子珍哽咽着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

一个多小时的会面 ,他们聊了彼此的近况 ,聊了过去的岁月。贺子珍反复叮嘱他:“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那样的人害你。”他则点头说:“我会注意的,你放心 。 ”

他们谁都没有提江 ,谁也没有提那段已经结束的婚姻 。有些事,过去了,就只能是心底的一道疤。

那天晚上 ,贺子珍彻夜未眠。她拉着陪同她的水静,把她和毛主席从井冈山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巨细无遗地讲了一整夜 ,直到天亮 。仿佛要把积攒了二十多年的话,一次性说完。

而这一面,竟真的是最后一面。

此后山高水远 ,再无相见 。他们之间的联系,只剩下女儿李敏。李敏成了他们的“信使”,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往来 ,传递着彼此的消息和一些小礼物。有一次 ,李敏带给贺子珍一方男用真丝旧手绢 。贺子珍知道,他一直没忘记她当年留下的那方诀别手绢。

1976年9月,毛主席弥留之际 ,李敏赶到他身边。那时他已经说不出话,只是对李敏做了一个手势 。李敏猜了很久,觉得父亲是想说“桂圆”。因为贺子珍的小名 ,就叫“桂圆 ”。

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贺子珍的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 。1979年 ,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她的照片,一个面颊丰腴 、白发苍苍的老人,慈祥地坐在轮椅上 ,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看画报。那个小女孩,就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同年9月,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 ,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在肃穆的大厅里 ,她看着水晶棺里安睡的故人,那个她爱过、怨过、也思念了一生的人。她没有号啕大哭,只是默默地凝视着。所有的情感 ,在那一刻,都化作了沉默 。

她献上的花圈,缎带上的落款 ,写的是——“战友贺子珍”。

从“妻子”,到“战友 ”,这或许是她对他 ,也是对他们那段嵌入了中国革命史的感情,最后的定义。

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病逝 。她是一位最好的历史见证者 ,但她最终选择了在沉默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她的故事,就像那张庐山上的照片,看似平静 ,背后却藏着波澜壮阔的一生 ,藏着无尽的深情与遗憾。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很多个人的情感和命运,都被裹挟其中 。我们今天回望 ,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悲剧,更能看到在一个宏大的时代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何爱过,痛过,并为理想奉献了一切。

参考文献:

《环球人物》杂志专访孔东梅 、王行娟相关报道。

孔东梅著 ,《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 。

《曾志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

邸延生著,《历史的真知:毛泽东与贺子珍》。

本文来自作者[慕梅]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life/202510-52553.html

(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慕梅
    慕梅 2025年10月17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慕梅”!

  • 慕梅
    慕梅 2025年10月17日

    希望本篇文章《1959年,贺子珍在庐山的留影,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能对你有所帮助!

  • 慕梅
    慕梅 2025年10月17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慕梅
    慕梅 2025年10月17日

    本文概览:说起贺子珍,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近一个世纪前,她可是个传奇人物。时间倒回1927年,井冈山。那年她才18岁,是当地有名的“永新一枝花”,有文化,有思想,关键是,提着枪...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