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 ,一段“乌克兰士兵哭诉不愿上前线”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疯传,短短几天就席卷多国语言圈,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
但真相往往比剧情更反转——经多家机构实锤 ,这段赚足眼泪的视频,竟是用人工智能伪造的“催泪弹 ”!
病毒式传播的“悲情剧本”,漏洞究竟在哪?
视频里,一名满脸泪痕的年轻男子用乌克兰语哽咽道:“我不想死 ,我才23岁。”配上多国字幕,迅速引爆了欧洲网友的同情心,有人甚至指责乌克兰“把年轻人送进屠宰场 ”。但很快 ,专业人士就发现了猫腻:
首先,人脸识别显示,这名“士兵”的真实身份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名网络主播 ,乌克兰反虚假信息中心直接晒出证据:此人压根不是乌克兰公民!更离谱的是,他提到的目的地“恰西夫亚尔”发音别扭,乌克兰语言专家指出 ,母语者根本不会这么说话 。
其次,乌克兰现行法律规定,只有25岁以上才会被征召 ,而视频中自称23岁的男子,根本不符合征兵条件,这一条硬伤,直接让“强制征兵”的剧本站不住脚。
AI伪造产业链浮出水面 ,头盔耳机全穿帮
如果只是演员选错,或许还能甩锅给“业余剧组 ”,但技术层面的破绽更让人瞠目结舌 ,有网友对视频静帧反向搜索后发现,原始素材来自一个已被封禁的账号,该账号曾发布数十条类似视频 ,部分甚至带着AI工具Sora的水印!
专注AI识别的Sensity公司CEO帕特里尼直接点名:视频中的头盔型号和现实中的军用装备对不上,侧边导轨和螺丝布局全是“山寨货”。
更搞笑的是,士兵头盔上的耳机线缠绕方式完全不符合军事规范——真正上过战场的乌克兰士兵一看就吐槽:“这线甩得像是拍偶像剧。”
另一段视频里 ,士兵夹克上的“乌克兰语 ”文字更是露馅:乍一看是西里尔字母,细看才发现是形似的拉丁字母拼凑的“假货”,这种细节 ,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
新案例曝光:AI造假已形成“武器化”趋势
别看这次视频被戳穿了,类似操作最近反而变本加厉。就在本月,一家德国智库披露,某亲俄账号使用AI生成软件制作了“乌克兰士兵虐待战俘 ”的片段 ,在非洲和南美平台广泛传播,视频中“士兵”的军服徽章模糊不清,但血腥画面极具冲击力 ,不少网友信以为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工具已变得“亲民化”,例如近期在部分国家上线的某款安卓应用 ,允许用户上传自拍后生成逼真视频,且能隐藏水印 。
反虚假信息组织发现,有团伙批量购买虚拟账号 ,用AI生成不同人种的“证言视频 ”,定向投放到特定国家——成本不到传统宣传战的十分之一。
总结
技术本无对错,但用在哪儿 、怎么用 ,却考验着人性,AI伪造视频如同隐形子弹,既能戳中大众的情绪软肋,也能成为混淆视听的武器。
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 ,咱们普通读者不妨多留个心眼:遇事先查信源,情绪上头之前,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同情心,成了别人剧本里的“道具” 。
本文来自作者[靖景川]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keji/202511-571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靖景川”!
希望本篇文章《乌士兵哭喊不想死?AI伪造漏洞百出!幕后黑手目的才真叫细思极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前言最近,一段“乌克兰士兵哭诉不愿上前线”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疯传,短短几天就席卷多国语言圈,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但真相往往比剧情更反转——经多家机构实锤,这段赚足眼泪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