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出行工具,其售后维修的“天价 ”痛点 ,却始终如影随形。
2022年时,一位极星2双电机长续航版车主发生事故后,车辆电池组及外部部件受损 ,送去检修时,4S店表示大灯与底盘件受损,电池板向内凹陷 。
令车主始料未及的是,4S店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更换整个电池组 ,报价高达54万元。这一费用不仅远超车辆33.8万元的官方指导价,更比车主24.9万元的实际开票金额高出一倍多,“修比买贵”的荒诞现实让车主陷入两难。
3年时间过去 ,新能源汽车维修贵的顽疾却并未得到根治,甚至在车主们的日常使用中愈发凸显 。
一位特斯拉Model Y车主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车辆在追尾事故中仅后备箱门出现食指长度的凹陷,售后告知需整体更换车门 ,最终维修费用接近两万元。另一位提车4天便发生剐蹭的小鹏车主,仅仅是喷漆费用,就花费超过了4000元。
如今“天价维修”的隐忧 ,正悄悄侵蚀着新能源汽车的出行体验。本应是便捷省心的选择,却因 “小伤大修 、能换不修 ”的模式,让不少车主陷入了“买得起 ,但修不起”的困境 。
看似划算的买车选择,藏着“修不起”的暗坑
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降价,让越来越多人能轻松成为“有车族”。
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9月 ,中国新能源汽车均价首次跌破16万元大关,降至15.8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7.2万元下降超过8%。部分入门级纯电动车型更是起售价不到10万元 。
持续走低的价格 ,让新能源车成为不少家庭的代步首选,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10月1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数据显示 ,9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市场的零售渗透率已达57.8%。
很多人当初选择买新能源车,正是看中其“省钱 ”的标签 。
一位新能源车主称,他买车前了解到 ,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常规保养仅需检查电池、电机状态,更换空调滤芯等 ,费用大幅降低;而且日常充电成本远低于加油开销,长期使用下来能省不少钱。
但这份“省钱”体验,在车辆出现故障或事故时,很容易崩塌。当初靠保养、充电省下的钱 ,面对一次维修支出往往杯水车薪,不少车主直言“买得起车 、修不起车”,当初省下的保养费 ,根本抵不上一次维修的支出 。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有大量车主分享了自己“天价维修 ”经历。
一位极狐车主分享,车辆仅因剐蹭导致底盘轻微凹陷 ,4S店便无法单独更换底板,直接报价1.85万元更换整个电池总成。一位新能源维修售后从业者解释称,核心部件的维修判断相对严苛 ,即便表面伤痕不重,也可能因潜在风险被要求整体更换 。
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59款纯电新能源样本车型中 ,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高达50.96%。这意味着,消费者若需更换车辆电池包,仅这一项支出就接近整车市场售价的一半,“换电池堪比换车”的说法并非夸张。
但即便不涉及电池等核心部件 ,小故障的维修费用也远超车主预期,还让车主陷入两难。
一位特斯拉车主告诉Tech星球,车门仅被刮坏一小块 ,4S店以“车门材质无法直接修复”为由,要求整体更换车门,加上工时费总花费近1万元;第三方修理厂虽称可修复 ,但他又担心会出现喷漆色差、外观不规整等问题,纠结之下只能承担高额费用 。
看似省钱的新能源出行,终究还是在售后维修上 ,给车主们上了“昂贵的一课 ”。
新能源车维修围城:第三方不敢修,车主不敢选
“维修贵的核心原因,在于大部分4S店只换不修” ,一位新能源汽车维修从业者称。
但“只换不修”能成为新能源车维修行业的潜规则,核心在于主机厂的绝对权限垄断,以及第三方修理厂面临的多重困境,两者相互作用 ,最终维修成本压力到了车主身上 。
上述从业者告诉Tech星球,直营/4S店之所以执着于“换件优先 ”,本质是出于效率与责任两个方面的考量。
对于承接大量订单的官方售后而言 ,更换原厂配件无需复杂诊断和维修工艺,能最大程度提升周转。更关键的是,使用原厂配件可将维修后的安全责任转移给主机厂或零部件供应商 ,无需自身承担后续风险,这成为官方售后的“安全选择” 。
今年3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 、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安全检验设立了严格国家标准 ,尤其将动力蓄电池和电气安全列为必检项。高标准的安全要求,让官方售后更倾向于通过“整体更换”规避维修后的合规风险,毕竟核心部件哪怕轻微损伤 ,都可能触发安全隐患,而换件是最直接的免责方式。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变革,进一步放大了主机厂的权限优势 ,也给第三方修理厂设下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
与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的核心在于“三电系统 ”(电池、电机、电控),其软件层面的复杂度远超传统机械结构。
北京地区一位汽修从业者告诉Tech星球 ,新能源车辆的故障诊断 、部件匹配、系统激活等,都依赖主机厂专属的诊断系统和软件权限,普通修理厂根本无法获取这些核心技术资源 ,即便能找到硬件故障,也无法完成软件层面的修复和适配。
更致命的是法律风险 。今年3月,一位汽车博主因维修新能源汽车并发布视频 ,被小鹏、比亚迪 、赛力斯3家车企起诉。此前上海两位修车师傅因“解锁”锁定的电池包,被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这种“修不好、不敢修、修了可能违法”的困境,让大量第三方修理厂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望而却步 ,只能谨慎选择业务。“就算是简单的剐蹭,我们也会评估之后才接单”,上述维修人员表示 。
一边是主机厂掌握技术 、权限,倾向于“只换不修 ”;另一边 ,是第三方修理厂受限于技术壁垒、权限缺失和法律风险,难以开展实质性维修。
最终,新能源维修市场形成了主机厂垄断、车主被动买单的格局 ,“天价维修”的痛点难以破解。
3000亿蓝海,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困局待解
“过保后做个检测都要收费,真要维修动辄几万块 ,选官方售后心疼钱,找第三方又怕有风险”, 一位特斯拉车主向Tech星球道出了新能源车过保后的纠结 。
事实上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首批享受政策红利的新能源车逐步进入“过保期 ”,越来越多车主正面临着维修选择的难题。
从市场潜力来看 ,新能源后市场本应是一片蓝海。
据上险数据,目前具备8年电池质保的新能源汽车达1950多万辆,且随着时间推移,“脱保”车辆数量将持续飙升:2025 年预计达32万辆 ,2028年增至98万辆,到2032年更是将突破720万辆 。
据信达证券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 ,其中“三电”维保占比超15%,对应市场规模约450亿元。
庞大的市场规模下,第三方维修厂本应迎来发展良机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行业存在的技术壁垒 、法律风险等问题,仍让不少车主和维修厂犹豫 。
打消这一顾虑的关键,在于打破车企长期以来的“售后垄断 ”。对此 ,行业玩家已开始主动破局,其中,电池厂商率先切入新能源车售后维保赛道 ,成为重要突破口。
不久前,宁德时代旗下独立后市场品牌“宁家服务”推出CTP返修服务,1万至2万元的价格,远低于传统更换电池的费用 ,大幅降低了车主的维修成本 。不过需注意的是,该业务目前仅适用于宁德时代配套电池的车型,覆盖范围仍待拓展。
与此同时 ,第三方维修平台也在通过“授权合作”模式破解技术与备件难题,主动链接车企、电池企业构建合规维修体系。
途虎养车与多家车企、电池企业、充电桩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官方授权获取专业维修技术支持与原厂售后备件供给;京东养车则同步推进与比亚迪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主流新能源车企的合作。
然而 ,这些努力仍未彻底改变行业现状 。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统计,我国燃油汽车维修保养相关企业约40万家,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仅2万至3万家 ,数量相差十几倍,目前行业的开放程度和维修力度,远不能覆盖所有车主诉求。
一位新能源汽修机构工作人员告诉Tech星球 ,要改变这些现状,让车主真正摆脱选择困境,关键还在于主机厂的配合,“只有主机厂主动开放权限 ,打破技术、备件等方面的垄断壁垒,才能让第三方维修市场真正成熟完善,进而让消费者真正把渠道选择权握在手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 ,作者:任雪芸,36氪经授权发布 。
本文来自作者[诗菱]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keji/202511-570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诗菱”!
希望本篇文章《3000亿后市场待解:谁能破除新能源车维修的围城陷阱?》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出行工具,其售后维修的“天价”痛点,却始终如影随形。2022年时,一位极星2双电机长续航版车主发生事故后,车辆电池组及外部部件受损,送去检修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