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出现一股奇怪的“旅游潮 ”:日本游客不上长城 、不去故宫、也不围着烤鸭排队。他们成群结队涌进同仁堂 ,手里提着装得鼓鼓的药材袋;他们在潘家园绕着摊位转,仔细擦拭一只老瓷碗,试着用放大镜看裂纹;他们还特意去日本人学校周边转悠 ,观察小区、校车 、周边商圈 。这种行为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观光客”的想象,背后到底是谁在推动这股潮流?我是怎么观察到的,又能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首先,说实话 ,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个别现象。上周末我去潘家园,遇到一个摊主小吴,他说最近来买东西的日本客人明显多了 ,而且不是来拍照的,聊得很深入。他们会带着手套、用尺子量尺寸,甚至当场提出要拍照发回日本问家人意见 ,那种认真程度让我印象深刻 。从表象看,他们在寻找“真实”和“可带回去的价值 ”,这不是普通打卡式旅游能解释的。
其次 ,从动机上看,有三条比较靠谱的线索。其一是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转向。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人在寻找替代性保健方案 ,传统中药在他们眼里有“非工业化、可追溯”的天然属性 。其二是收藏与审美的持续热情。很多日本藏家对中国老物件怀有长期兴趣,潘家园等地正好提供了价格和“故事性”并存的货源。其三是长远的家庭规划和教育考察 。一些人来考察日后可能的居住环境、学校质量和日常生活配套,这种“为未来做功课”的旅行,和我们印象中的短期观光完全不同。
再者 ,从商业逻辑上也能看出端倪。货币兑换 、跨境电商和物流越来越成熟,使得小批量、高价值的商品跨国流动成本下降 。日本人在本土难以找到价格合适或年代合适的老物件,直接来中国淘货反而划算。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口碑传播——一个在日本社群里分享的“淘到好东西 ”的帖子 ,能迅速把更多同好吸引过来,形成一个自带流量的闭环。
不仅如此,我身边也有具体的案例可以佐证 。一个开中药材店的朋友告诉我 ,上个月一位日本中年女性一次性买走了几十包补气类药材,并询问能否邮寄回去并提供成分说明;另一个做古玩的同事说,一位日本藏家花了半小时跟他聊那只老铜镜的来历 ,最后付完钱还强调要写出据以证明的来历说明。这些细节说明,买家在意的并非廉价而是“可验证的价值”和“能讲故事的物件”。
对本地商家和服务者来说,这种“新样式游客 ”带来了机会 ,也带来了挑战 。机会在于可以做深度服务:提供日语导购、打印日语说明 、提供出口包装和正规证明,甚至组织小范围的“中药体验课”和古物鉴赏会,把单次交易变成长期客户关系。挑战在于必须提高专业度,避免假货纠纷 ,遵守出口与动物来源相关法规,不能为了成交而牺牲信誉。简单的操作步骤包括先把热销品做成清单、配备日语交流方式、与可靠的物流和鉴定机构建立联系,再把这些服务包装成能被日本买家理解的“安心购买”方案。
更重要的是 ,这股潮流映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心态变迁 。旅行不再只是“看风景 、拍照片 ”,更多是带着目的而来:为健康寻一条可能的路,为收藏寻一个能讲故事的物件 ,为未来生活做一套提前的试验。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来度假,他们在做长期的生活筹划。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产来说 ,这种行为既让人焦虑也值得借鉴 。焦虑在于竞争的维度又多了一种:你的资源是否有被国际化需求发掘的可能。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把生活的某些“长期价值”商业化,比如把当地的文化、手艺、医疗资源做成可被信任的服务。
最后 ,给出一个不那么学术但实用的小建议 。如果你是店主,先从“是否能用一张日语说明书解释商品价值”开始做起;如果你是普通消费者,出门遇到这种专注的外国游客,不妨多聊几句 ,往往能听到有意思的故事。说到底,这股看似“反常 ”的旅游潮,其实是不同社会在用各自的焦虑和期待交流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形式。我个人觉得 ,这背后既有商业算计,也有对生活质量的诚实追求 。
你在街上有没有见过类似“不是为了拍照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的行为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或商业机会?说说你的观察和经历吧。
本文来自作者[之山]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cskp/202509-4608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之山”!
希望本篇文章《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为啥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北京街头出现一股奇怪的“旅游潮”:日本游客不上长城、不去故宫、也不围着烤鸭排队。他们成群结队涌进同仁堂,手里提着装得鼓鼓的药材袋;他们在潘家园绕着摊位转,仔细擦拭一只老瓷碗,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