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你来做什么?我不认识你。”床上的老太太冷冷地说,目光掠...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 ,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 ,请知悉

“你来做什么?我不认识你。”床上的老太太冷冷地说,目光掠过男人手中的水果篮和花束,落在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上 。

“我…… ”中年男子站在门口 ,手指微微颤抖 ,欲言又止。

“走吧,我这把年纪了,没什么亲人。”老太太翻开床头那本泛黄的日记 ,喃喃自语,“四十年了...”

01

李桂兰住进医院的第一天,灰色的天空裹着北京城 ,像一张旧报纸 。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医院的走廊又窄又长 ,灯光忽明忽暗,墙壁上斑驳的痕迹像是记录着无数人的故事。

她躺在病床上,心脏的疼痛一阵一阵地袭来 ,像是有人在她的胸口放了一块石头,时轻时重地碾压着。

“李奶奶,该吃药了 。 ”护士小张端着药盘进来 ,笑容像朝阳一样明亮 。

李桂兰皱了皱眉 ,勉强坐起来,接过药片和水杯。她不喜欢被叫做“奶奶”,那意味着她应该有孙辈 ,而实际上,她连丈夫都没有。

“谢谢 。”她简短地说,声音干涩如同枯叶。

小张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 ,圆脸蛋,大眼睛,总是喜欢和病人聊天。

“李奶奶 ,您的家属什么时候来接您呀? ”小张一边整理床铺一边随口问道 。

“没有家属。 ”李桂兰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谈论天气。

小张愣了一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那您平时和谁住啊?”

“一个人 。西城区的老胡同里 ,住了四十多年了。”李桂兰转过头,望向窗外。

窗外是阴霾的天空和远处高楼的轮廓,灰色的调子衬着她苍白的脸 ,像一幅褪色的老照片 。

病房里安静下来 ,只有液体滴入输液管的声音,一滴,又一滴 ,像是在计算着时间。

小张整理完床铺,拿起李桂兰的病历本记录着什么。她偷偷瞥了一眼这位老人:瘦削的脸庞,紧抿的嘴唇 ,眼角的皱纹像是被岁月刻下的印记 。

六十五岁,终身未婚 。病历上的这行字让小张感到好奇。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年纪的老人大多已经儿孙满堂 ,而李桂兰却形单影只。

“李奶奶,您需要什么尽管告诉我 。 ”小张临走前说道。

李桂兰微微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窗外。

小张走后 ,病房又恢复了寂静 。李桂兰从枕头下面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轻轻翻开。纸张已经变得脆弱,边缘微微卷曲 ,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火车站……等待……承诺……”几个模糊的字眼在纸上跳动 ,李桂兰的手指轻轻抚过,眼神变得遥远 。

她合上日记本,靠在枕头上 ,闭上眼睛。心脏的疼痛又来了,但比起身体的疼痛,心里那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更让她难以忍受。

医院的夜晚很安静 ,只有护士站偶尔传来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

李桂兰睡得很浅,梦里全是碎片般的画面:年轻的自己站在火车站台上,手里紧握着半张火车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 ,一个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还有那个哭泣的婴儿,小小的脸蛋皱成一团……

她猛地惊醒,额头上全是冷汗。窗外 ,天已经微微亮了。

清晨的护士交接班时,小张向接班的护士交代着李桂兰的情况 。

“613床的老太太,独居老人 ,没有家属陪护 ,心脏病 。昨天刚住进来,医嘱上写着要密切观察。”小张翻着记录本说道。

“她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接班的护士问 。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	,我们到了

“都整理好了,放在床头柜里。”小张停顿了一下,“不过她带的东西很少 ,就一个小包,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就是一本日记和几张老照片。”

“日记? ”接班的护士挑了挑眉毛 。

“嗯 ,看起来很旧了。我整理床头柜的时候不小心翻到了一页,上面写着什么'火车站'、'等待'之类的,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小张压低声音 ,“我觉得她肯定有什么故事 。”

接班的护士笑了笑:“你呀,就爱猜这些,人家的事咱们少打听。好了 ,该去查房了。 ”

小张跟着去了613病房 。

李桂兰已经醒了 ,靠在床头看窗外。晨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给她灰白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金边。

“李奶奶早上好,感觉怎么样?”小张问道 。

“还行 ,就是有点胸闷 。”李桂兰淡淡地回答。

接班的护士给李桂兰做了一系列检查,小张则帮她整理床铺。当小张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一张照片时,她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

照片泛黄模糊 ,是一个年轻女子站在一棵大树下,笑容明媚。小张愣了一下,这是李桂兰年轻时的照片吗?那个笑靥如花的姑娘和现在这位冷淡的老人判若两人。

“给我 。 ”李桂兰伸出手 ,语气冷硬。

小张连忙把照片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李奶奶 ,我不是故意的。 ”

李桂兰没有回答,只是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日记本里,然后把日记本塞回枕头下面 。

接班的护士在病历本上记录着 ,突然问道:“李奶奶 ,您平时是做什么工作的?”

“卖饺子,在胡同口开了个小摊,已经卖了三十多年了。”李桂兰的语气平淡 ,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那您的手艺一定很好 。 ”小张笑着说。

李桂兰微微点头,没有接话。

护士们离开后,病房又恢复了寂静 。李桂兰从枕头下拿出日记本 ,轻轻抚摸着那张照片 。照片上的女子站在一棵槐树下,身后是一排平房,那是北京西城区的一条老胡同 ,她的家。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1985年春,老槐树下。等你回来 。”

李桂兰的目光变得柔软,又很快恢复了坚硬。她把照片放回日记本中 ,闭上眼睛,仿佛要把那些回忆都锁进心底最深的地方。

02

住院的第五天,李桂兰的病情逐渐稳定 。

这一天的下午 ,阳光难得地穿透了北京的雾霾 ,洒进病房。李桂兰靠在床头,百无聊赖地翻着护士小张借给她的杂志。

突然,门被轻轻推开了 。

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门口 ,手里提着水果篮和一束花。男子约四十岁上下,身材高大,穿着深色夹克和牛仔裤 ,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李桂兰愣了一下 ,警惕地问:“你是谁?”

“我…… ”男子踌躇了一下,“我是来看望您的 。”

“看望我?”李桂兰皱起眉头,“你认错人了吧? ”

男子走进病房 ,把水果和花放在床头柜上:“我叫陈建国,听说您住院了,特意来看看。”

李桂兰上下打量着这个陌生人 ,眼中全是疑惑和戒备:“我不认识什么陈建国。你是不是认错人了?”

陈建国的表情有些尴尬 ,他局促地搓了搓手:“我…我是通过邻居知道您住院的 。我在您家附近的市场工作,经常看到您卖饺子 。 ”

李桂兰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我不记得见过你。”

病房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陈建国站在床边,眼神复杂地看着李桂兰 ,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

“那个…您的病情怎么样了?”陈建国终于开口。

“还行,过两天就能出院了。 ”李桂兰简短地回答 ,语气依然冷淡 。

陈建国点点头,又问:“您需要什么东西吗?我可以帮您买。 ”

“不用,我什么都不缺。”李桂兰转过头 ,看向窗外,明显不想继续交谈 。

陈建国站在那里,犹豫了一会儿 ,最终轻声说:“那…我明天再来看您。”

李桂兰没有回答,也没有转头。

陈建国看了她一眼,轻轻叹了口气 ,转身离开了病房 。

门关上后 ,李桂兰才转过头,看着床头柜上的水果和花,眼神复杂。她伸手拿起那束花 ,是几支白色的百合,清新淡雅。她盯着花看了好一会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随即又变得冷硬 。

“莫名其妙的人 。 ”她自言自语道,却没有把花扔掉。

晚上查房时,小张发现了床头柜上的水果和花。

“哟 ,李奶奶,有人来看您啊?”小张惊喜地问 。

“一个不认识的人,说是在我家附近的市场工作。”李桂兰淡淡地说。

“那可真是热心肠 ,特意来医院看您 。 ”小张笑着说,“他叫什么名字?”

“陈建国。”李桂兰说出这个名字时,语气依然平淡 ,但眼神却微微闪烁。

小张点点头 ,没有多问 。她帮李桂兰量了血压,记录在病历上。

“血压稳定多了,明天医生说要做个全面检查 ,如果一切正常,可能很快就能出院了。 ”小张说道 。

李桂兰微微点头,没有表现出太多喜悦。对于她来说 ,医院和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个人。

小张离开后,病房又陷入了寂静 。李桂兰拿出日记本 ,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停住了笔 。

“陈建国……”她喃喃自语 ,眉头紧锁,似乎在回忆什么。最终,她什么也没写 ,合上了日记本。

第二天中午 ,陈建国又来了,这次带来了一个保温饭盒 。

“我带了些家常菜,医院的饭菜不合胃口。”陈建国小心翼翼地说 ,打开饭盒,里面是几样简单的菜:清炒油菜,红烧肉 ,一小碗紫菜蛋花汤。

李桂兰看着这些菜,突然问道:“你为什么要来看我?我们并不认识 。 ”

陈建国放下饭盒,犹豫了一下:“我...我只是觉得您一个人住院挺不容易的。”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	,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李桂兰盯着陈建国的眼睛,仿佛要看穿他的心思:“年轻人 ,你到底想干什么?”

陈建国被她直接的问题问得有些慌乱:“没...没什么,就是想帮帮您。 ”

“我不需要帮助 。 ”李桂兰冷冷地说,“我这辈子都是一个人过来的 ,不需要别人可怜。”

陈建国的表情有些受伤 ,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您误会了,我不是可怜您。只是......”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 ,“只是觉得应该来看看您 。 ”

李桂兰没有再说话,转过头看向窗外。

陈建国站在床边,有些尴尬地说:“那...您慢慢吃 ,我先走了。”

他转身要走,李桂兰突然开口:“等等 。”

陈建国回过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

李桂兰指了指饭盒:“这些菜...谢谢。 ”

陈建国愣了一下 ,然后脸上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不用谢。明天我再来 。”

他离开后,李桂兰看着那些菜,犹豫了一会儿 ,最终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红烧肉。肉烧得恰到好处,软烂不腻,有一种家的味道。

她慢慢地吃着 ,思绪却飘向了远方 。四十年前的那个厨房 ,她也做过这样的红烧肉,只是那时候,她是为了别人做的。

当晚 ,护士小张在病房门口遇到了陈建国。

“您好,您是来看李奶奶的吧?”小张微笑着问道 。

陈建国点点头:“是的,我叫陈建国。 ”

“我是这层楼的护士 ,小张。”小张自我介绍道,“谢谢您来看望李奶奶,她一个人在医院 ,挺不容易的 。”

陈建国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她...她一直都是一个人住吗? ”

“是啊,听说她六十五岁了,从来没结过婚 ,也没有孩子。”小张压低声音,“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挺好奇的 ,但她不太爱说话 ,很少提起自己的事。”

陈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是个很坚强的人 。 ”

小张看着陈建国关切的样子,好奇地问:“您和李奶奶是什么关系啊? ”

陈建国愣了一下,眼神闪烁:“我...我只是一个...朋友 。”

小张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但没有追问。她看了看表:“哦,已经过了探视时间了,您明天再来吧。”

陈建国点点头 ,转身离开 。小张目送他走远,心中充满了疑惑。这个叫陈建国的中年男子,似乎对李桂兰有着不同寻常的关心。

夜深了 ,整个医院陷入了寂静 。

病房里,李桂兰辗转难眠。她从枕头下面拿出日记本,借着月光翻看着。日记本的扉页上贴着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男子,站在火车站台上,微笑着向镜头挥手 。

李桂兰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 ,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四十年了...... ”她低声呢喃 ,“你到底在哪里?”

窗外,北京的夜空下,无数灯火闪烁 ,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一个故事。而李桂兰的故事,似乎正随着陈建国的出现 ,慢慢浮出水面 。

03

第二天一早,护士小张正把那个信封交给李桂兰。

“李奶奶,这是昨晚有人留给您的。”小张把信封递给李桂兰 。

李桂兰接过信封 ,看了看上面的字迹,脸色突然变得苍白 。她的手微微颤抖,仿佛那信封有千斤重。

“还有这个 ,是从您的病历本里掉出来的。 ”小张又递过那半张火车票 。

李桂兰看到火车票,眼中闪过一丝惊恐,她急忙接过票 ,紧紧握在手中。

“是...是谁放的?”李桂兰的声音有些发抖。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,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小张摇摇头:“我不知道,可能是昨天来看您的那位陈先生吧 。”

李桂兰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谢谢你。 ”

小张点点头,离开了病房。

李桂兰盯着手中的信封和火车票,眼神复杂 。半晌 ,她颤抖着撕开信封,里面是一张便笺,上面只有寥寥数语:

“四十年前的信 ,我收到了。我们需要谈谈。——建国”

李桂兰读完这短短的一句话,脸色变得更加苍白 。她把便笺和火车票一起夹进日记本,然后紧紧抱住自己 ,仿佛在极力抵抗某种情感的冲击。

中午时分,陈建国又来了,依旧带着保温饭盒。

“您今天感觉怎么样?”陈建国轻声问道 ,眼神中满是关切 。

李桂兰没有回答 ,只是盯着陈建国,眼神锐利:“你到底是谁?为什么有那张火车票? ”

陈建国放下饭盒,深吸一口气:“我想和您好好谈谈 。”

“没什么好谈的。”李桂兰冷冷地说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但请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

陈建国的表情变得复杂 ,既有失望,又有坚定:“李阿姨,我知道您不想面对过去 ,但有些事情,迟早要面对的 。 ”

“你在胡说什么?”李桂兰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不认识你 ,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请你出去!”

陈建国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看着李桂兰:“老槐树还在吗?那棵在您家门口的老槐树。 ”

李桂兰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你...你到底是谁?”

陈建国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 ,递给李桂兰:“您还记得这个地方吗?”

李桂兰接过照片,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照片上是一棵高大的槐树 ,树下站着一个年轻女子,正是年轻时的李桂兰。

“这张照片...你从哪里弄来的? ”李桂兰的声音变得颤抖。

“这对您来说很重要,对吗?”陈建国轻声问道 。

李桂兰没有回答 ,只是紧紧盯着照片,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病房门突然被推开,护士小张走了进来:“李奶奶 ,该换药了。”

小张的出现打破了病房里紧张的气氛 。李桂兰迅速把照片塞进枕头下,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好的。 ”

陈建国识趣地说:“那我先走了,明天再来看您。”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	,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他走到门口,回头看了李桂兰一眼 ,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然后轻轻带上门离开了 。

小张给李桂兰换完药,好奇地问:“李奶奶,那位陈先生是您的亲戚吗?”

李桂兰摇摇头:“不是 。 ”

“那他为什么这么关心您呢?”小张继续问道。

李桂兰沉默了一会儿 ,突然问道:“小张,你相信这世上有缘分吗?”

小张愣了一下,没想到李桂兰会问这样的问题:“相信啊 ,人和人之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

李桂兰深吸一口气:“有些缘分,是一辈子的劫 。 ”

小张不明白她的意思 ,只是点点头,收拾好药品离开了病房。

李桂兰从枕头下取出那张照片,久久地凝视着。照片上的槐树 ,见证了她年轻时最美好也最痛苦的回忆 。

她翻开日记本,日记中夹着一封泛黄的信,信纸已经变得脆弱 ,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我将孩子托付给可靠的人 ,待我归来,一起抚养他长大。我无法面对你,也无法面对这个不该来到世上的孩子……”

李桂兰的手指轻轻抚过这些文字 ,眼泪无声地滑落。

“孩子……”她喃喃自语,“我的孩子已经不在了…… ”

04

第二天下午,陈建国如约而至 ,这次他带来了一盆小小的绿植 。

“医生说您后天就可以出院了,我想您或许需要些绿色点缀家里。”陈建国放下花盆,小心翼翼地说。

李桂兰看着那盆绿植 ,没有说话 。

陈建国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我想告诉您一个故事。”

李桂兰抬起头 ,目光复杂地看着他。

“四十年前,有一对恋人,女孩怀孕了 ,但男孩被迫离开 。他答应三天后回来 ,却因为意外被困在了千里之外 。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北京,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

李桂兰的身体微微颤抖,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

“他找不到那个女孩了 ,只知道她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一个孩子因病夭折,另一个被送到了福利院。”陈建国停顿了一下,“那个被送到福利院的孩子 ,后来被一对老夫妇收养,取名陈建国。”

李桂兰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和不可置信:“你在胡说什么? ”

陈建国从脖子上取下一块玉佩 ,放在李桂兰面前:“您认识这个吗?”

李桂兰盯着那块玉佩,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 。那是一块青白色的玉,形状像半个太阳 ,上面刻着一个“李”字。

李桂兰喃喃自语,“不可能……

我的孩子已经不在了,两个都不在了…… ”

“我的养父母在去世前告诉我 ,我是被收养的。他们给了我这块玉佩 ,说是我亲生父母留下的唯一信物 。”陈建国轻声说,“我花了很多年寻找我的亲生父母,终于在一个月前 ,通过这块玉佩找到了线索,找到了您。”

李桂兰摇着头,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不可能 ,不可能……我的孩子已经不在了…… ”

陈建国凑近一步,声音低沉而坚定:“为什么您总说孩子不在了?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李桂兰的情绪突然崩溃,她捂住脸 ,抽泣起来:“滚出去!都滚出去!我不想回忆那些事!”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陈建国没有动 ,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病房门突然被推开,护士小张急匆匆地走进来:“怎么了?李奶奶,您没事吧?”

她看到李桂兰哭泣的样子 ,责备地看向陈建国:“您说了什么让李奶奶这么难过? ”

陈建国站起身:“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 。”

他看了李桂兰一眼,轻声说:“我明天再来。”然后转身离开了病房。

小张安抚着李桂兰:“李奶奶,别哭了 ,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说 。 ”

李桂兰摇摇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抹去眼泪 。

小张帮她倒了杯水 ,轻声说:“您别总是把事情憋在心里,说出来会好受些。”

李桂兰接过水杯,手还在微微颤抖。她沉默了一会儿 ,突然开口:“小张,如果一个人做了错事,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 ,该怎么办?”

小张愣了一下,认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人都会犯错 ,重要的是能够面对它 ,接受它,然后原谅自己,继续往前走 。 ”

李桂兰看着窗外 ,轻声说:“有些错,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小张不知道李桂兰经历了什么,只能轻轻拍着她的手 ,给予无声的安慰。

晚上,李桂兰无法入睡 。她从枕头下拿出日记本,翻到一页写着“1985年5月18日”的记录:

“今天 ,我把孩子送走了,送到了福利院。医生说他太小太弱,活不长。我没有勇气看着他一天天离去 ,也没有能力独自抚养他 。原谅我,孩子,原谅妈妈的软弱……另一个孩子 ,已经不在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

李桂兰的泪水滴在泛黄的纸页上 ,模糊了字迹 。她合上日记本,靠在床头,望着窗外的月光 ,思绪飘向了四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那是一个雨夜,她独自一人在医院生下了双胞胎。两个孩子都很虚弱,医生说可能活不过一周 。她没有丈夫 ,没有家人,只有自己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

就在她绝望之际,有人告诉她 ,其中一个孩子夭折了。悲痛和无助中,她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将另一个孩子送到福利院。

“他们说你活不长……”李桂兰低声呢喃,“我没想到你会活下来 ,还会找到我……”

窗外,北京的夜空繁星点点 。李桂兰望着那片星空,仿佛看到了四十年前那个站在火车站台上 ,怀抱着希望的年轻女孩。

她轻轻哼起一首老歌 ,那是她年轻时常听的曲子。歌声在夜空中飘散,带着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

第二天早上,陈建国没有出现。李桂兰在病床上坐了一整天 ,目光不时瞥向门口,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直到傍晚,病房门才被轻轻推开 。陈建国走了进来 ,手里拿着一个旧皮箱。

“这些是我养父母留给我的东西。 ”他把皮箱放在床上,“里面有我的收养证明,还有一些照片和信件 。 ”

李桂兰看着那个皮箱 ,没有动。

陈建国打开皮箱,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小时候和养父母的合影。”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	,我们到了

照片上,一对老夫妇中间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笑容灿烂 。陈建国指着照片上的老人说:“他们是哈尔滨人 ,在我两岁的时候收养了我 。”

李桂兰的目光落在那个小男孩身上 ,眼神柔软了几分。

陈建国又拿出一份收养证明,上面清楚地写着收养日期:1985年6月15日。来源:北京市福利院 。

“这上面没有写我的亲生父母是谁。 ”陈建国轻声说,“但养父临终前告诉我 ,他们收养我时,福利院的人说我是被一个年轻女子送来的,那个女子留下了这块玉佩。”

他指了指脖子上的玉佩 。

李桂兰的手微微颤抖着 ,伸向那块玉佩,却又缩了回来。

“您还记得它的另一半在哪里吗?”陈建国轻声问道。

李桂兰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道:“如果 ,我是说如果,你真的是那个孩子,你会恨那个抛弃你的母亲吗? ”

陈建国摇摇头:“我不恨 。我只想知道真相 ,想知道我的根在哪里。”

李桂兰深吸一口气,从枕头下拿出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 ,取出一块玉佩。那块玉佩和陈建国脖子上的一模一样 ,只是形状像半个月亮,上面刻着一个“陈”字 。

两块玉佩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和月亮 ,上面刻着“李陈 ”二字。

陈建国看着那块玉佩,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么说,您真的是……”

李桂兰没有接话 ,只是看着那两块玉佩,眼神复杂。

“那个放弃我的男人,叫什么名字?”陈建国突然问道 。

李桂兰愣了一下 ,轻声回答:“陈明 。他是哈尔滨人,来北京做生意,我们相识 ,相爱,本该结婚的。 ”

“陈明……”陈建国喃喃自语,“我养父的名字也叫陈明。”

李桂兰猛地抬起头 ,不可置信地看着陈建国:“什么? ”

“我养父叫陈明 ,养母叫王淑芬,他们是哈尔滨人 。 ”陈建国说道,“养父生前最后告诉我 ,他们不是偶然在福利院收养我的。他说,'我们是专程来接你的,因为一个承诺'。”

李桂兰的脸色变得苍白 ,身体微微颤抖:“不可能……不可能……”

她急促地喘息着,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心脏仿佛被狠狠攥住 。她捂住胸口 ,脸色发白。

“李阿姨! ”陈建国惊慌地喊道,“您怎么了?”

李桂兰说不出话来,只是痛苦地摇着头。陈建国连忙按下床头的紧急呼叫按钮 。

很快 ,医生和护士冲进病房,给李桂兰做急救处理。

“请您先出去。”护士小张对陈建国说 。

陈建国担忧地看了李桂兰一眼,不情愿地走出病房。

医生给李桂兰服下药物 ,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小张留在病房里照顾她 。

“李奶奶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小张关切地问道 。

李桂兰虚弱地点点头:“好多了。”

“陈先生还在外面等着,想来看您,可以吗?”小张轻声问道。

李桂兰犹豫了一下 ,最终点了点头 。

陈建国走进病房,脸上满是担忧:“您感觉好些了吗? ”

李桂兰轻轻“嗯”了一声。

陈建国坐在床边,轻声说:“您需要好好休息 ,有什么事等您出院后再说。”

李桂兰看着他,突然问道:“你养父是做什么的? ”

“他是开印刷厂的 。”陈建国回答。

“他……他什么时候过世的?”李桂兰又问。

“三年前 。 ”陈建国低声说,“养母去世得更早 ,在我十岁那年。 ”

李桂兰闭上眼睛,眼泪无声地流下。

“您需要休息了 。”护士小张轻声说,“陈先生 ,明天再来吧。”

陈建国点点头,站起身,看了李桂兰一眼 ,轻声说:“明天见。 ”

他走后 ,小张给李桂兰掖好被子,问道:“李奶奶,您和陈先生 ,到底是什么关系?”

李桂兰没有回答,只是轻声说:“小张,你相信命运吗?”

小张点点头:“相信啊 。 ”

“有些人 ,兜兜转转一辈子,最终还是会相遇 。”李桂兰看着窗外,眼神悠远。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	,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

小张不明白她的意思,只是点点头。

晚上 ,李桂兰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个雨夜,医院里 ,两个小小的婴儿躺在襁褓中。

“对不起 ,女士,其中一个孩子情况不太好。”医生的话在她耳边回响 。

她看着那两个孩子,心如刀绞。她没有能力 ,没有条件抚养这两个孩子,尤其是在得知其中一个可能活不长后。

痛苦的抉择中,她决定将看起来更健康的那个送到福利院 ,自己留下病弱的那个 。

“如果他的父亲还会回来,至少还有一个孩子等着他。 ”她对自己说。

可命运弄人,她留下的那个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而她送走的那个,却在四十年后找到了她 。

李桂兰从梦中惊醒,泪水打湿了枕巾。

窗外 ,北京的夜空星光闪烁,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关于错过与重逢的故事。

05

第二天上午,医生来查房 ,告诉李桂兰可以出院了 。

“李奶奶 ,您的心脏情况基本稳定了,可以回家休养 。不过要注意按时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医生叮嘱道。

李桂兰点点头 ,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她小心翼翼地将日记本和那块玉佩放进包里。

护士小张帮她整理床铺:“李奶奶,有人来接您吗?”

李桂兰刚要回答“没有 ”,病房门就被推开了。陈建国走了进来 ,手里提着一个袋子 。

“我来接您回家。”他说,语气坚定。

李桂兰看着他,没有拒绝 。

办完出院手续 ,陈建国搀扶着李桂兰走出医院。冬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给这对相隔四十年重逢的母子镀上了一层金边。

“我开车来了 。”陈建国指了指停车场的一辆普通轿车。

李桂兰坐进副驾驶,沉默不语。车子缓缓驶出医院 ,驶向西城区的老胡同 。

路上,陈建国小心翼翼地开口:“昨晚我一直在想,养父当年为什么没有告诉我真相 ,直到临终前才说了那么一句话 。 ”

李桂兰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 ,轻声说:“也许他有自己的苦衷。 ”

“您知道吗?养父生前最喜欢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对恋人。”陈建国继续说道,“故事里 ,男孩答应女孩三天后回来,却因为一场意外被困在千里之外 。等他好不容易回来,女孩已经不见了。”

李桂兰的身体微微颤抖 ,但没有打断他。

“养父说,男孩找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家福利院找到了女孩留下的孩子 。他收养了那个孩子 ,把他抚养长大,却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女孩。 ”陈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个睡前故事 ,直到养父去世前告诉我,那是他自己的故事。”

李桂兰转过头,不可置信地看着陈建国:“你的养父……真的是陈明?”

陈建国点点头:“是的 。他告诉我 ,他爱一个叫李桂兰的姑娘 ,因为家庭原因被迫离开了她,答应三天后回来,却遭遇了车祸 ,昏迷了半个月。等他醒来,赶回北京时,一切都晚了。 ”

李桂兰的眼泪无声地流下 。四十年来的等待 ,四十年来的痛苦,四十年来的孤独,原来都是一场误会。

“他……他找到我了吗?”李桂兰的声音颤抖着。

陈建国摇摇头:“他说 ,他去了原来的地方,但那里已经变了样,没人知道您去了哪里 。他找了很多年 ,始终没有找到 。最后,他带着我回到哈尔滨,在那里生活 ,开了一家印刷厂。”

“他……后来结婚了吗? ”李桂兰小心翼翼地问。

“没有 。养母是他的远房亲戚 ,一直没结婚,帮他照顾我。”陈建国说道,“他们从来没有对外宣称是夫妻 ,只说是亲戚。”

李桂兰闭上眼睛,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这一切,太像一场梦了。

车子驶入西城区的老胡同 ,在一个小院前停下。这是李桂兰住了四十多年的地方,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 。

“到了。 ”陈建国下车 ,绕到另一边扶李桂兰下车。

李桂兰看着那棵老槐树,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站在树下等待的年轻女孩 。

进入院子 ,陈建国扶着李桂兰坐在客厅的椅子上。屋子很旧,但收拾得很整洁。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都是李桂兰年轻时的样子 。

“您休息一下 ,我去做点吃的 。”陈建国说道 ,转身走向厨房。

李桂兰坐在椅子上,环顾着这个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突然,她想起了什么 ,从包里拿出那块玉佩,紧紧攥在手中 。

厨房里,陈建国熟练地切菜 ,煮饭。不一会儿,香气就弥漫了整个房子。

“您的药放在床头了,记得按时吃 。”陈建国端着饭菜出来 ,轻声说。

李桂兰看着桌上的饭菜:清炒油菜,红烧肉,紫菜蛋花汤 ,和医院里他带来的一模一样。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些? ”李桂兰问道 。

陈建国笑了笑:“养父告诉我的。他说,您最喜欢吃这些家常菜。 ”

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	,我们到了

李桂兰的眼睛又湿润了 。四十年来 ,他记得她的喜好,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两人安静地吃着饭,谁都没有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亲切感 ,仿佛他们本就该这样,共处一室,分享一顿饭 。

饭后 ,陈建国收拾餐具,然后坐在李桂兰对面,轻声说:“我有很多话想问您 ,但我知道您现在需要休息 。”

李桂兰看着他,突然开口:“你养父,他过得好吗?”

陈建国点点头:“很好。他是个温和的人 ,从不发脾气,对我很好。只是…… ”

“只是什么?”李桂兰追问 。

“只是他常常会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南方的方向发呆。”陈建国轻声说 ,“现在我知道 ,他在想您。 ”

李桂兰低下头,眼泪滴在手上的玉佩上 。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养父会收养我。”陈建国继续说道 ,“直到他去世前,才告诉我一点点真相。他说,'你的母亲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 ,我答应过她,会回来的 。虽然我迟到了,但我还是来接你了。'”

李桂兰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 ,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四十年的等待,四十年的孤独,四十年的思念 ,在这一刻全都化为泪水 。

陈建国走到她身边,轻轻抱住了她。这是四十年来,母子第一次相拥。

“妈…… ”陈建国轻声唤道 ,声音哽咽 。

06

“妈 ,我们到了!”

这一声呼唤,穿越了四十年的时光,直击李桂兰的心底 。

她浑身一震 ,猛地推开陈建国,脸色煞白:“不!不要叫我妈!你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早就死了!”

陈建国跪在李桂兰面前,双手紧紧抓住她的手:“不 ,我就是您的孩子。您看,这是玉佩,它们可以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

他将自己脖子上的玉佩取下 ,与李桂兰手中的那块拼在一起,阴阳两面,严丝合缝 。

李桂兰看着那两块玉佩 ,声音颤抖:“不……不可能……我的孩子早就不在了……”

陈建国摇摇头:“您送走的是我,留下的是我的双胞胎兄弟。养父告诉我,当年在福利院 ,他看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婴儿 ,但其中一个已经很虚弱。福利院的人说,那对双胞胎是同一个母亲送来的,但她只同意送走一个 ,执意要把另一个虚弱的留在身边 。”

“不……不…… ”李桂兰捂住耳朵,不愿听下去。

“养父收养了我,一直在寻找您。 ”陈建国继续说道 ,“他找遍了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却始终没能找到您 。直到他去世前,还在惦记着您和那个留下的孩子。”

李桂兰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 ,四十年来筑起的心墙在这一刻崩塌。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

那是1985年的一个雨夜,她独自一人在医院生下了双胞胎。两个孩子都很虚弱 ,医生说可能活不过三天。

无助和绝望中,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看起来稍微健康一些的送到福利院,自己留下更虚弱的那个 。

“如果他还能活下来 ,至少还有一个孩子 。”她给自己找的理由。

然而 ,命运弄人。她留下的那个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而她送走的那个,被他们的父亲收养 ,健康地成长为眼前这个男人 。

“当年……当年他为什么不来找我……为什么…… ”李桂兰的声音哽咽。

陈建国深吸一口气:“养父说,他回来后,去了您原来住的地方 ,但那里已经住了别人,没人知道您去了哪里。他找了很多年,始终没有找到 。后来 ,他听说您生的孩子死了,以为是我们两个都不在了,这才带着我回到哈尔滨。”

李桂兰突然想起 ,在孩子夭折后,她搬离了原来的住处,来到这个四合院 ,开始了她孤独的一生。也许 ,正是这个决定,让她与孩子的父亲和另一个孩子失之交臂 。

“我不配当母亲……”李桂兰喃喃自语,“我抛弃了你 ,害死了你的兄弟…… ”

陈建国紧紧握住她的手:“不,妈,您没有抛弃我 ,也没有害死我的兄弟。您只是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下,做出了最无奈的选择。”

李桂兰抬起头,眼中是四十年来积攒的痛苦和悔恨:“你不恨我吗?”

陈建国摇摇头:“不恨 。养父从小就告诉我 ,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她独自一人生下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 ,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 ”

李桂兰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四十年的坚强,四十年的隐忍 ,四十年的孤独 ,在这一刻全都化为泪水 。

陈建国轻轻抱住了她,母子相拥,泪水交融 。

窗外 ,那棵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见证这场迟到四十年的重逢。

屋子里,时间仿佛静止。母子俩谁都没有说话 ,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着彼此的存在 。

许久,李桂兰擦干眼泪 ,看着陈建国,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歉疚:“”你……你这些年过得好吗?“

陈建国点点头:”很好。养父把我抚养得很好。“

李桂兰轻轻抚摸着陈建国的脸庞,仿佛要把四十年未见的时光都补回来: ”你长得真像你父亲 。“

07

春天来了 ,西城区的老胡同里,老槐树绽放出新绿。

李桂兰的小院收拾得焕然一新,陈建国帮她修缮了房子 ,重新粉刷了墙壁。

胡同口 ,李桂兰的饺子摊前排起了长队 。不同的是,现在有个中年男子在帮她擀皮包饺子,手法娴熟。

”李奶奶 ,您儿子回来了啊?“顾客们好奇地问。

李桂兰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慈爱 。

傍晚,母子俩坐在老槐树下乘凉。陈建国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 ,那是四十年前李桂兰站在这棵树下的旧照。

”我养父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陈建国轻声说, ”他说,这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

李桂兰接过照片 ,眼神柔软: ”我们拍张新的吧,一起的。“

阳光透过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对迟到了四十年的母子镀上金边。李桂兰看着陈建国 ,轻声说:

”我等了四十年,你终于回来了 。

本文来自作者[采波]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ddy.com/cskp/202506-10740.html

(10)

文章推荐

  • 31省区市新增2例新冠肺炎/31省区市新增22例确诊

    31省区市首次3个0新增月28日0—24时,31个省首次实现3个0新增,即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具体情况如下:无新增确诊病例:在5月28日这一天,全国31个省都没有新增的确诊病例报告。无新增死亡病例:同样在这一天,全国范围内没有新增的因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

    2025年06月11日
    25
  • 国家出手,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将成历史,家长:不用担心分流了?

    又到了一年中考季,考生紧张、压力大,家长的心情也是跌宕起伏。特别是今年,很多省份和地区都迎来了中考改革:北京将在2025年实施“新中考”,计分科目由10门减至6门,原有的“小四门”(生物学、化学、历史、地理)改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总分。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十余个省市的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科

    2025年06月20日
    12
  • 北京现有39个中风险地区.北京已有11个中高风险地区 全国多地发出紧急通知?

    北京有中高风险地区吗无中高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的划定是基于疫情的传播情况和防控需要。只要北京市内存在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码就会继续带有星号,表示存在疫情传播的风险。因此,只有当北京市全域都降为低风险地区,且没有新的中高风险地区出现时,北京的行程码才有可能摘星。北京中风险地区是指该地区存在一定的疫情

    2025年06月22日
    9
  • 上海疫情/上海疫情最新情况

    上海疫情爆发时间和结束时间〖壹〗、上海疫情的爆发时间是2022年2月底,结束时间大致在2022年6月。具体来说,上海疫情的爆发可以追溯到2022年2月28日,当时发现了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是一名56岁的女性退休人员。随后,疫情逐渐扩散,并在3月达到高峰。〖贰〗、上海疫情的开始时间是2022年2月底

    2025年06月30日
    2
  • 高考288分女孩:人民日报出手,父母身份流出,同校女生曝更多

    文|kk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因考了288分的“好”成绩,从而火上热搜!他们高呼欢乐的氛围,打破了大家对“高分”的刻板印象。之后随着视频的爆火,女孩顺势注册了账号,并且迅速吸粉。然而在深挖之下,发现女孩母亲早期,竟然是“探店博主”。一家人颇有利用成绩

    2025年07月01日
    3
  •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超38万.美国新冠实际感染2400万?

    美国近1.7万名孕妇染新冠,孕妇为何成了易感人群?〖壹〗、这是由于怀孕期间人体的免疫系统和随之而来的肺功能的改变所造成的,并且在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其对孕妇身体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比其他人群所受的影响要多得多,尤其是在预产期的前一阶段,新冠肺炎的症状将更加明显。〖贰〗、这主要还是因

    2025年06月29日
    5
  • 不接受一国两制?20万岛内武装弃械?明确台湾省最终结局?

    1943年开罗会议现场,罗斯福指着地图问蒋介石:“台湾你们还要不要?”蒋介石斩钉截铁:“当然要!这是中国失地必须归还”。这场对话被写进《开罗宣言》铁律,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台湾归属基石。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某些势力炒作“拒统”议题时,历史的回响正穿透迷雾:台湾问题从无“是否统一”的疑问,只有“以何方式统

    2025年06月30日
    0
  • 石家庄疫情几号开始的.石家庄疫情多少号开始的?

    石家庄疫情今年什么时候开始的1、石家庄疫情今年开始的时间是2023年1月。具体来说:疫情发现时间:2023年1月,石家庄市发现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疫情传播与应对措施:此后,疫情迅速传播,石家庄市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社区防控以及宣传教育等,以减少疫情的传播

    2025年06月13日
    22
  • 马龙,林高远看林俊杰演唱会 ,体育明星奔赴娱乐约会

    体育和音乐碰在一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故事。林俊杰在北京鸟巢办了演唱会,时间是6月28日和29日。这个演唱会不只是唱歌的地方,还成了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见面的地方。乒乓球运动员的出现,让很多人都去关注这件事,看到了体育和娱乐可以这么玩。马龙是一名奥运冠军,他很喜欢林俊杰的音乐。有人说他是“资深杰迷”。这

    2025年07月01日
    3
  • 于东来:将关闭多家胖东来门店

    近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开启直播,在直播中他再次明确将关闭多家胖东来门店,包括生活广场、人民路店、五一路店等。提及闭店原因时,于东来称这些店的经营都很好,但因这些老店、小店的品质已经跟不上了,所以选择逐步关掉。此前在2023年、2024年的演讲中,于东来多次提及2025年底将关闭或迁移生活广场店。据

    2025年06月23日
    9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采波
    采波 2025年06月2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采波”!

  • 采波
    采波 2025年06月21日

    希望本篇文章《65岁北京老太终生未嫁,生病住院,一中年男子来看望:妈,我们到了》能对你有所帮助!

  • 采波
    采波 2025年06月2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采波
    采波 2025年06月21日

    本文概览: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你来做什么?我不认识你。”床上的老太太冷冷地说,目光掠...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